■ 记者 吴可蒙 文/摄
在陶堰街道浔阳村后江自然村117号民居后,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百福亭经过修缮后焕然一新。这座建于民国时期的亭子不仅是一处建筑遗存,更是一段摆渡历史的见证者。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这里曾是连接河两岸的重要渡口,承载着无数村民的出行记忆。
一段尘封的民生往事
午后阳光透过新换的瓦片,在百福亭的青石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9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117号民居后,见到了这座古亭。亭子坐南朝北,面阔一开间,三面开敞,西侧砌墙,四柱硬山式屋顶显得庄重而典雅。亭子四面下檐坊雕刻着精美的“花卉纹”,工匠们采用传统工艺,尽可能保留了原有的雕刻风格。
据介绍,修缮过程中,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更换了亭子上面原本破损的瓦片,对亭柱进行了重新粉刷,既保持了建筑的历史风貌,又确保了其结构安全。如今,亭子呈现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温润光泽。
最引人注目的是亭子中间矗立的两块石碑。主碑《创建百福亭记》全文300余字,字迹苍劲有力,详细记录了建亭的缘由和经过。碑身采用东湖石材质,高186厘米,宽87厘米,基座高34厘米。经过清洗和维护,碑文更加清晰可辨。副碑则刻着捐资者姓名与金额,虽然部分已破损,但依然可见当年募资的情况。
碑文中记载,上世纪20年代,陶堰铺前渡口是当地重要的交通枢纽,终日有行人往来过渡。陶堰铺是清代的陶堰驿站,然而这里的候船环境极其恶劣:狭窄肮脏、毗邻厕所、蚊蝇滋生、日晒雨淋。当地有名望的人士陶文卿、杨邵庭见此情形,发起了募资建亭的善举。
1925年8月,工程正式启动。修整地基、填平厕坑、划定界限、筑造亭身……伐木的、砌墙的、打铁的、漆画的工匠们都踊跃参与其中,不久亭子便建成了。亭内设有四条石凳,为候船者提供了舒适的休息场所。他们截取《诗经·假乐》中的篇章含义,将亭子命名为“百福亭”,寓意庇佑百姓安康。值得一提的是,亭旁还设置了字纸炉,珍惜字纸也是一种善行,体现出当时人们对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水乡交通的活记忆
今年77岁的村民王金元在百福亭边生活了一辈子。他小的时候还经常跟小伙伴在亭子里玩弹珠。据他回忆,以前,百福亭是连接河两岸的重要渡口,从亭子口前往对岸官塘路,可去向上虞曹娥方向。
“从皋埠方向来的菜农,挑着新鲜的蔬菜,要在这里摆渡到对岸的官塘路,再去陶堰老街和上虞曹娥。”王金元说,当时亭子前停着一艘木船,每次能载十余人。船工撑着竹篙,在河面上来回摆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除了菜农,走亲访友的人、做小生意的商贩,都要经过这里。”王金元说,“遇到下雨天,亭子里挤满了躲雨的人,大家说说笑笑,很是热闹。”
后来,河对岸修建了桥梁,木船摆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百福亭的交通功能虽然减弱,但作为村民休憩聚会的场所,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浔阳村党总支书记许红根对百福亭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从我记事起,这个亭子就在那里。经过百年风雨,亭子上面的瓦片也多次出现过破损,我们也进行过几次维修,但最彻底的还是这次。”
2022年,百福亭被列为越城区文物保护点,获得了专项维修资金。“区里补助了60%的资金,其余由村里自筹。”许红根介绍,“我们请来了专业的古建修复团队,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要求进行施工。”为确保长效保护,村里建立了专人负责制度,定期对亭子进行检查和维护。同时还在周边设置了保护范围,防止新建建筑影响亭子的历史环境。
绍兴市文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水福认为,百福亭的保护具有典型意义,“这类民间交通建筑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实际上它们记录着最真实的民生历史。百福亭的修缮保护,为类似文物的保护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古亭新生的未来之路
百福亭的百年历程,折射出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从最初的交通枢纽,到后来的休憩场所,再到现在的文化地标,它的功能在不断演变,但始终与村民的生活紧密相连。这座亭子不仅见证了交通方式的变革,更记录着民间自治和公益精神的传统。当年乡绅募资建亭的善举,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金水福建议,古亭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挖掘其文化价值,围绕百福亭打造特色文化空间,使其成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亮点。比如可以结合摆渡文化,开发体验项目;在亭内设置展陈,通过老照片、实物等展示水乡交通的变迁;还可以开发文创产品,让历史文化以更现代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随着周边鉴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村里也在积极探索将百福亭融入乡村旅游线路。“我们计划将百福亭作为历史文化研学路线的重要节点,连接陶堰街道的其他历史遗迹。”许红根说,“我们也在收集与百福亭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年轻一代了解百福亭背后的故事。”
百福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