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站”给牧民带去幸福生活。
■ 首席记者 王晓宏 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讯 “你们来得真及时,这台‘微电站’没法供电,我正犯愁呐!”前些天,国网绍兴越城供电分公司高森第19次赶赴西藏那曲市,刚走进草原帐篷,牧民加德就向他求助。原来,加德在使用“微电站”时,自己捣鼓了下线路导致故障发生。高森接过“微电站”,没费多少工夫就修好了,设备又恢复了正常供电。
那曲市夏曲镇热萨村位于藏北高原,海拔4500米。今年50多岁的加德是当地一位牧民,养了近70头牦牛。牦牛产奶,再初加工成酥油,这就是他家主要经济来源。牦牛以食草为主,牧民们在一年中的不同时段,根据气候和牧草长势,带着简易帐篷和牦牛,在不同牧场之间迁徙,这也被称为“转场”。
“转场期间,照明、加工等用电问题是最大的烦恼。以前我们游牧期间,会带上蓄电池或柴油发动机供电,但存在环保、功率不足、安全隐患等许多问题。幸亏高森给我们送来‘微电站’,彻底解决了用电烦恼。”加德说,“‘微电站’主要通过太阳能发电,白天把电能存储起来,可持续用电近20小时。”
有了“微电站”,加德的用电有了保障,他的酥油产量也明显提高,每月收入可增加近2000元。如今,他还在帐篷里开了个小店,出售一些日用百货,给其他牧民提供方便,还可以赚点零花钱。“‘微电站’真是个宝,现在在草原上游牧,彻夜用电都没问题,狼和熊不敢靠近,安全问题得到解决。还有酥油产量也上去了,收入增加了。”夏曲镇热萨村牧民阿嘎开心地说。
牧民们说的“微电站”,全称是移动式光储一体微电站,是国网绍兴越城供电分公司高森发起的“牦牛背上的电站”公益项目。2021年,高森成为国网绍兴供电公司援藏团队的一员。援藏期间,奔波在藏北高原上的他,敏锐地发现牧民转场过程中的用电烦恼,于是发起了这一公益项目,得到国网绍兴供电公司的大力支持。
经过多次研发、改进和升级,这款便携式“微电站”发放到牧民手中。因可折叠、重量轻,可直接背在牦牛身上,携带方便,因而成为高原上“移动的光明”,深受牧民的欢迎。截至目前,已点亮高原上105顶帐篷。
据了解,国网绍兴供电公司还把这一公益项目拍摄成短片《牛背上的电站》,在第29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暨第16届深圳青年影像节上,分别获得短片好作品奖和纪录片类青年题材特别作品奖。虽然已结束援藏工作,高森每年仍会到那曲看望牧民,解决他们的用电烦恼。“‘微电站’不仅给牧民送去光明,还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力,我们的公益项目实现了多重意义。作为电力人,我会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