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创业”如何更好地轻装上阵
■ 风 云
8月下旬,李荣浩“黑马”演唱会绍兴柯桥站现场气氛火热。与此同时,一股围绕演唱会经济衍生出的新兴服务潮,也在社交平台上悄然涌动——许多外地来的年轻粉丝往往会在演唱会结束后到绍兴各网红点“打卡”,约妆、约拍等个性化服务迅速走红。不少绍兴年轻人通过抖音、小红书、闲鱼等平台承接这类服务预约,力求接住商机。如今,这种以技能接单、凭爱好变现的“轻创业”模式,在年轻群体中蔚然成风。
受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观念改变、消费类型多样化等因素推动,“轻创业”正获得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认同。相比于传统的创业模式,“轻创业”不需要重资产投入,也不必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具有门槛低、成本小、灵活性强等独特优势。当年轻人既渴望能有一番作为,又害怕掉进创业的高风险陷阱时,“轻创业”恰好以其轻量化的特质,成为他们试水市场的理想选择。我市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内的年轻群体投身其中,小试牛刀,既实现技能变现,又积累实践经验,可谓一举多得。同时,“轻创业”往往建立在充分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其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以创新性和适应性牢牢贴近特定消费群体的心理,反过来也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在着力提振和扩大消费、满足广大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其作用同样不容低估。
然而,由于受传统思维影响,许多父母辈的人往往更希望孩子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觉得约妆、约拍等“轻创业”有不务正业之嫌。因此,要让“轻创业”得以轻装上阵,首先需要有更宽松的舆论环境和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应当看到,当下的年轻人更愿意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从事新职业、投身新业态。事实上,这样也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学以致用,有所成就。相关专家就指出,“轻创业”模式为年轻人特别是高校学生提供了一条低风险的职业缓冲带和试验田,标志着青年对工作认知的进化:工作不再局限于固定岗位或单一雇主,而是个体价值在市场中的直接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凭自己的观察、思考与技能在职场拼搏,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更何况,年轻人还能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洞察社会生活,熟谙商业运行规则。可以说,这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关键一步,我们理应多一分包容,多一分鼓励,而不是轻易否定、抹杀。
还应当看到,“轻创业”作为创业的年轻态,前行道路上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与困惑,需要相关部门密切关注,出台更有前瞻性的政策,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比如,要聚焦“轻创业”群体收入波动剧烈、社保缴费主体缺失等现实问题,制定相应办法,使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基本保障有效覆盖这一群体;要进一步加强引导,提前预警,避免同质化竞争的低价“内卷”等。只有为“轻创业”铺设一条可持续、有前景的职业路径,使其成长为一项有面子、有价值、有未来的事业,才能激发更多年轻人投身创业创新实践,在新赛道上实现自我价值,乃至成为引领行业风尚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