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烁 通讯员 赵雪辰 文/摄
南宋诗人陆游曾以“古砚微凹聚墨多”写尽文人墨客对一方砚台的深情。千年之后,“会稽砖砚制作技艺”传承人汪国平以刀为笔、以砖为石,在方寸之间延续着这份古朴雅致的情怀。
汪国平早年以木匠手艺谋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拆迁工地的废砖堆中发现了几块带有铭文与图案的古砖,看着这些古砖,他沉思:“能不能在砖头上刻点什么?”此后,他走进了一个浩瀚而古老的艺术世界——砖砚制作。
他了解到,以砖制砚在绍兴有着悠久的历史。会稽砖砚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室,其制作需经十多道工序,成品不仅发墨快、耐使用,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于是,汪国平毅然赴嵊州拜师学艺,并多次往返杭州、嘉兴、湖州等地钻研技法,从此与这门手艺结下不解之缘。
一方会稽砖砚的诞生,从选材开始,就极尽讲究:须选用泥坯烧制而成,表面平整、无裂痕、图案清晰的古砖,敲击时要回声清亮,浸泡两小时仍不酥散。然后,匠人因材施艺,进行构思画样,再根据砖体大小合理开堂。以刻刀施展阴阳雕与浅高浮雕技法,要求深浅一致、线条流畅,再经反复打磨、细刻修补,最后高温上蜡或涂桐油,配以红木天地盖,一方砖砚才真正完成。
在汪国平手中,砖砚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承载文化与美学的媒介。他善于融合金石书画的艺术语言,既传承古法,又大胆创新。无论是王阳明的肖像、八字桥的小桥流水,还是钟鼎图腾,都能在他的刻刀下栩栩如生、气韵生动。他的作品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在各类工艺美术大赛中屡获金奖。
据介绍,会稽砖砚制作历史悠久,有文献可考者至少可追溯至宋代。陆游曾为外甥桑泽卿的砖砚作铭,清代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文化大家也都曾参与砖砚的制作与题铭。鲁迅先生所藏“大同十一年”砖砚,正出自绍兴匠人之手。
这些砖砚多取材于秦汉晋古砖,砖侧常有纪年、吉语、人物图像等模印,纹饰古朴、信息厚重,不仅具有实用的发墨功能,更凝聚着历史、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等多重文化价值。它们“传万古而不朽,历劫难而如常”,是绍兴作为书法圣地和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见证。
汪国平,不仅是匠人,更是导师,他带徒授艺,走进中小学开课,在绍兴文理学院担任客座教师,从技艺到美育,多维度推动砖砚文化的传播。正因如此,会稽砖砚制作技艺迎来了新的生机。
用清代的砖制作的八字桥砚台。
在画好花样的砖块上雕刻。
用打磨石把砚堂打磨出来。
雕刻好的砖块上有气孔,需要根据砖块的特性调制水泥填补。
《千古奇人王阳明》。该作品获得2024第二届绍兴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展兰花金奖。
在砖块上先画上图案。
《大运河之家》砚台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