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教育星火耀越州 数字赋能启新程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16版:绍兴教育导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日,一则喜讯在绍兴教育界激起层层涟漪——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公布第四轮(2022年至2025年)名师网络工作室2024学年考核结果,在全省100个优秀工作室名单中,绍兴独占9席!周学东、姚清心、莫国夫、虞金龙等9位特级教师领衔的工作室,以其扎实的育人实践与丰硕的数字化成果,在省级舞台上摘得桂冠。

  育人之网

  辐射全省,双轨并行

  在省教育厅《浙江省第四轮名师网络工作室考核办法》引领下,绍兴23个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深耕教育沃土。这些工作室以3年为周期,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全链条,更延伸至课程思政领域——1个学前教育、4个小学语文、2个高中数学、1个中职语文……如一张精密编织的育人之网,守护着教育生态的多样与平衡。

  2024学年,这张网迸发出惊人能量:招募学科带头人345名,网络学员近3.9万人;上传教研文章39752篇,共享精品资源3261件;开展线上名师课堂107节,组织教研活动1062次;学年总应用值飙升至27369,累计访问量突破2500万人次。

  “工作室的辐射力早已突破绍兴,成员遍布全省11个地市。”一位工作室主持人感慨道。在绍兴市教育局《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的统筹下,实体与网络双轨并行,推动名师工作室实现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作战”的华丽转身。

  深耕课堂

  荣誉之后,步履不停

  课堂,始终是名师工作室根须牢牢驻扎的地方。

  “同学们,孔乙己的哪一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小说中的其他人最能记住孔乙己的又是什么呢?这些人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在徐文凯老师的初中语文课堂,《孔乙己》不再是一串生涩的文字符号。她抛出的3个问题如3把钥匙,瞬间开启了学生理解鲁迅笔下世态炎凉的大门,也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徐文凯的创新远不止于此。她将名著导读变成一场场“知识探险”——策划“大唐庆功会”为唐僧师徒庆功,选拔“《朝花夕拾》纪念馆”金牌讲解员,在《红星照耀中国》里重走长征路,借《简爱》探讨健康的情感观……项目化学习让经典焕发新生。

  “项目化重构了阅读路径,”徐文凯解释道,名著往往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无论是陌生化导读课还是过程推进课,都需要教师在吃透作品的基础上,抽丝剥茧整理出一条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形成贯穿整堂课的线索。

  在徐文凯的学生王小烨看来,名著项目化学习,不仅让她在层层深入的过程中与文本产生共鸣性接触,在不知不觉中向名著内涵的更深处探索,还能在多元评价中及时发现自己阅读中的问题,激发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慎思和明辨。

  以目标导引、任务驱动、活动内化、评价反哺,成效令人瞩目。徐文凯老师所带班级学生屡夺中考语文魁首,班级竞赛成绩曾包揽诸暨市一等奖半数席位。她深耕课堂的经验,转化为8篇核心期刊论文,为语文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徐文凯的实践印证着绍兴名师群体的共识:荣誉是勋章,更是催征的鼓点。

  团队赋能

  合作共赢,成果共享

  在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原党委书记、总校长,特级教师王慧琴一肩担着三重责任:浙江省小学语文名师网络工作室主持人、绍兴市小学语文网络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越城区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繁忙的工作,并没有削弱她对名师成长的研究,反而让她更敏锐洞察传统“师徒制”的局限:单向输出、成长缓慢、活力不足。

  “教师成长需要新生态。”王慧琴以名师工作室研修为平台,推动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将“师徒制”升级为“合伙人制”。这种模式打破“一对一”的单线传承,构建起“多对多”的成长网络。在“合伙人”模式下,成长目标共同制定,成员从“被动接受者”转为“发展设计者”。一是机构设计扁平高效,跨学科协作成为常态。二是评价方式多元共进,成果共享取代零和竞争。三是数字课程深度整合,技术成为团队跃升的加速器。

  王慧琴主持的工作室,成为孵化教育创新力的热土。成员们围绕“学校创新团队建设”课题,从理念革新到文化浸润,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合伙人”成长体系。

  “一字之变,改变的是理念内核。”一位工作室成员深有体会,“‘合伙人’意味着平等对话、责任共担、智慧共生,成功经验变得可复制、可进化。”在绍兴,像王慧琴这样的名师工作室,在市特级教师协会中还有57个。如今,这57个名师工作室如57支精锐战队,在“机制健全、团队凝聚、主题引领”的航标下,向着教育高地协同攀登。

  教育共富

  山海携行,步履铿锵

  2024年盛夏,新疆阿瓦提县的教育土壤迎来了一场“及时雨”。绍兴市教育局组织的“援疆送教”队伍中,6位特级教师的身影格外醒目。周智忠老师提出的基于学情重组内容、多维解构听力文本、渗透学习策略“新课标解读三维论”——让当地英语教师豁然开朗。

  在阿瓦提县第一中学的备课室,周智忠手持一篇听力材料娓娓道来:“注意语篇中的转折词,那是理解态度的关键。引导学生预测内容、记录关键词,比逐字逐句翻译更有效。”一位维吾尔族教师频频点头:“原来听力课可以这样‘拆解’,学生开口说英语的障碍小多了!”

  从绍兴到阿瓦提,教育共富的星火早已燎原:陈雅琴老师的身影出现在仙居县乡村中学的讲台;叶燕芬校长创立“东西部名校长联合工作室”,架起资源共享的云桥梁;吴建锋老师挂职江山中学副校长,“同心教育志愿服务队”将绍兴经验播撒浙西山区…….

  “共同富裕,教育先行。”绍兴市特级教师协会的这句口号正化为坚实步履。协会积极参与市教育局组织的援藏、援疆、援川对口支援活动,承接省特协“26个山区县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共同富裕项目”,当“送教扶智”成为常态,当“云端共研”跨越山海,优质教育资源如活水奔涌,浇灌着教育均衡的参天大树。

  数字赋能

  教育星火,照亮未来

  名师工作室的“云上蝶变”,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之翼。

  “过去研修得长途奔波,现在名师就在‘云端’。”一位山区教师感慨。

  23间工作室,9颗闪耀之星,数万追随者……绍兴名师网络工作室的故事,是一部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史诗。他们深耕课堂,让知识的种子在年轻人心田生根;他们革新机制,让教师的成长从独木到成林;他们跨越山海,让教育之光驱散地域的阴霾。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时代,这群教育“点灯人”正以网络为舟,以智慧为帆,驶向教育共富的壮阔蓝海。当更多课堂被智慧点亮,当更多教师被梦想点燃,绍兴教育的星空必将愈发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