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游江心屿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16版:绍兴教育导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暑假闲暇,有温州之行,游江心屿。

  江心屿,古称孤岛,位于温州母亲河瓯江之中,面积不大,但屿上名木蓊郁,亭榭遍布,古迹荟萃,素有“瓯江蓬莱”之称。

  回眸诗史,南北朝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以“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诗句,首开江心屿胜迹。从此,文人骚客纷至沓来,嘲风弄月,吟诗作赋。如李白的“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杜甫的“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随后,孟浩然、韩愈、陆游、文天祥等都曾在屿上挥毫泼墨,借景抒怀。据史料记载,1000多年来,江心屿留下的名家诗存竟多达千余首。一路漫步,诗刻石碑随处可见,“中国诗之岛”实至名归。

  远眺享有“世界古航标”美誉的东西双塔,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东塔位于东峰山,始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千年风霜雨雪的剥蚀侵腐,尤其是英国殖民者因盗宝野蛮的损毁,现塔顶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枝繁叶茂的几株榕树。塔生榕树曾被视为旷世奇观,煊赫一时。西塔位于西峰山,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因年代久远,地基松软,塔身呈现倾斜,如一位历经血雨腥风的老者,虽身躯佝偻,但精气神犹存。东西双塔遥遥相对,擎天而立,往来船只,只要望见双塔,便知到了温州鹿城。可以说,江心屿上的东西双塔已成为温州风光的一种标志。

  站在江心寺正门前,透过炙热的阳光,朗读南宋温州第一位状元王十朋撰写的叠字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那抑扬顿挫的韵律里,使人仿佛看到了瞬息万变的云彩与起伏跌宕的大潮交相辉映的壮观奇景。诗人借用“朝”“长”二字的多音巧妙构思,写出了聪慧睿智,体现了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力,可谓精妙绝伦,让人叹为观止。

  驻足在文天祥祠前,令我思绪万千,别有一番感慨。文天祥颠沛流离,辗转到温州时,栖身在这座幽静的孤岛上,但内心依然波涛澎湃,时刻惦记着江山社稷的安危。只是无助的落寞,更让文天祥平添无尽的惘然和惆怅。时光荏苒,那首镶嵌在回廊壁上的《正气歌》,无不彰显着文天祥危难之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和用生命谱写在天地间的磅礴正气,数百年来彪炳日月,激励了多少爱国志士前赴后继。岁月终究要带走一些人和他们的事迹,一去不复返。当我们以解读历史的姿态来怀旧的时候,除了感叹和敬仰,是否更应该参悟点什么?正如那株高耸在文天祥祠前面已有1300多年的古樟,光阴已经腐蚀蛀空了它的根部,巨大的树枝也已压弯了它的腰部,但它还是那样倔强地仰起了自己高贵的头颅,且让葱茏的绿色活出一片盎然生机。

  凝望始建于1894年的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我想,它曾是横亘在温州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楚。如今,这幢精致的洋楼,虽早已成为江心屿上的一景,但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每每念及这段历史都会扼腕痛心。面对旧址,我似乎听到当年隐约的枪炮声和难民的哭泣声。我知道,那是我的心在阵痛,在哭泣……猛然间,我想到了遍布在江心屿上的大榕树。那些可几人合抱的榕树,如虬枝一般的根部蜿蜒曲折平铺在大地上,像巨大的青筋盘根错节,从而支撑起榕树的树枝和树冠,亭亭华盖。我深知,一株树也好,一个人、一个社会也罢,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才能强大、才能强盛,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次日清晨返程,车过瓯江大桥,遥望江心屿,恍如一艘扬帆的巨轮,正昂首迎接湍流,劈浪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