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零零,手机又一次亮起了那个熟悉的号码,信号那端,小宋妈妈无奈地说:“老师,不好意思,小宋又不想来读书了,我真拿他没办法了……”
这是我在这一年中,第四次接到小宋妈妈的“求救”电话。
付出努力却屡屡不奏效,到底是哪里不对?想起之前让学生们写期末愿望时,他那张红色卡片上,赫然出现3个字——“不孤独”。我仔细回忆这个学生在校的表现,却发现自己对他的关注除了他外在状态和表现,对他内在情绪的波动却从未察觉。
我停止了苦口婆心地说教,也停止了救火式的家访,慢下来静静观察,仔细阅读各种治班策略,又和有经验的前辈共同探讨,结合以前看过的《鬼谷子七十二术》,在充分准备后,我决定开启一场独特的“击破战”。
兵法1
“见微知著”
我整理了他的问题:说话做事懒散、不愿意和人真诚交流、认为自己没有好朋友、手机成瘾、上课睡觉……
也发现他父母存在的问题:父亲从不过问他的学习、母亲因为溺爱逐渐丧失了威信、父母亲没有统一教育意见……
经过归纳我发现,这一切问题,其实都是由于几个重要的核心问题导致:家庭关系不协调让他缺少足够的安全感和爱,又因个人意志力薄弱而导致自我效能感、价值感、存在感的不足。
这时,我才真正走近他的“孤独”。
兵法2
“退避关变”
小宋的动手能力比较强,我经常让他搭把手,让他在全班面前树立好的形象;他很懂得感恩,迎新晚会时,只有他想到要给副科老师一份礼物。我就在班中举行“发现美的眼睛”活动,果然,就有学生发现了小宋的优点,当他第一次拿到“好人卡”时,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初二学农时,他报名说要上台唱首歌,我立刻在他候场时帮他抄写好歌词,小心翼翼维护好他慢慢建立起来的自信心……就这样,我忽视小错误,放大优点,慢慢帮他找回存在感。
兵法3
“一点突破”
想要提升他的自信心,成绩进步,是最好的抓手。在期末考试来临前,我告诉他一些答题方法,帮助他在考前调整心态。期末成绩出来后,小宋进步了五名。初战告捷,看到小宋在期末表彰会上的笑脸,我想,是时候使出我的第四招。
兵法4
“乘借东风”
第四次来到熟悉的小宋家,我为他准备了4份礼物:
第一份礼物,是写着“进步之星”的奖状。我当着他家人的面,表扬小宋的这次飞跃,让他相信,只要一直保持这份进取之心,成功还是会如约而至的。
第二份礼物,是“班级生活委员”的聘任书。我告诉他:“经过一学期考核,你在班中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老师希望你能担任这个职位。”小宋欣然接受。
第三份礼物,是“学习规划”指导表。我规划了各科的学习时间和方法,还包括了手机的使用时间。小宋面露难色,说:“老师,我以前都玩一整天……”我沉思片刻,和他商量道:“那我们做减法,每天比前一天少玩10分钟,可以吗?”他惊讶地问:“这样可以吗?”我回答:“可以,但是你要保证,每天严格按照这张学习计划表来。”就这样,以退为进,小宋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有计划的学习。
第四份礼物,是一段小宋爸妈一起录制的新学期寄语。
小宋的很多问题,大部分是因为家庭教育产生分歧导致的,所以我找好时机,和他爸爸谈“恩”。我把小宋描写的父亲的《背影》念给他听;又拿出那张心愿卡片,上面写的“不孤独”,让他爸爸陷入了沉思。我趁热打铁地说:“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爱和关注,你能不能和他妈妈分工合作,让孩子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他郑重地点了点头。
接下来,我又帮他妈妈立“威”。我建议她,在面对孩子时,要恩威并施,不可事事包办,在涉及原则性问题时,要坚定不移。同时,要多教育他自己动手整理,激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当我把他爸妈的寄语放给他听时,我看到小宋黯然的眼神里闪现出希望的光芒。
兵法5
“推己及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小宋案例的启发下,我开通了班级“心灵驿站”,学生的各种情绪,都可以通过私密的方式投入“心灵驿站”中。通过“幸运红包”、三行“情”诗、“锦鲤作业本”、“千里明信片”等方式,我将心理调适的方法写在里面,帮助他们梳理好每段情绪。同时,针对班中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开设了“你好,七零八”班主任日志公众号,将应对的方法娓娓道来,润泽每颗“孤独”的心。
小宋的故事不算特别,但像他这样有孤独感的孩子却数不胜数,也许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还会感到孤独,但我会继续研制“兵法”,用我独特的教育方式,润泽每个孩子的心灵,教会孩子如何和自己相处。历经沧桑,方有光明与开阔;无数个一朝风月的叠加,才能最终成就万古长空。
点评
在治愈小宋的过程中,虞老师运用了结构家庭治疗理论、兵法思维、维果茨基发展区理论、普雷马克原理、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多样的干预彰显了班主任强大的理论素养。
学习是个不断进阶的过程,我们常常鼓励学生们去努力学习,却忘记自身的学习。成长,需要静心学习,扎实滋养,迎难而上。
因此,一线班主任不仅需埋头工作,更要抬头远望,学习并运用教育智慧。
案例最终升华的群体性心理预防机制,“心灵驿站”、三行“情”诗、“锦鲤作业本”……都启迪着教育工作者,改变“他人现实”的人,首先需要改变“自我的现实”。
学习吧,教育人。
——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德育教研员(兼) 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