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教学现场。(由刘春文提供)
为实现教育共富,让城乡共享优质师资,并宣传运河文化,绍兴市文联联合绍兴市“刘春文名师团队”、越城区东浦街道在暑假期间开展了“文学驻村”公益阅读写作培训活动。其中,《运河的色彩——虚实结合巧状物》是笔者在东浦街道王城寺村执教的场景作文课。
该课堂在真实的场景中寻找运河的色彩,挑战多个任务链,继而搭建支架,现场指导学生学习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巧妙写好状物作文。
一、情境与描述
(一)课前暖场,营造氛围
1.设置情境:运河打翻调色盘,用感官命名颜色。
师:亲爱的同学们,运河不小心把它的调色盘打翻了,今天我们要用眼睛、鼻子、手指和想象,给颜色重新命名。你会给运河挑选什么颜色呢?
屏幕显示:“把运河的颜色写进作文,让文字也长出桨声与帆影。”
2.色彩启封:五色植物展,五官唤醒互动。
课堂上,学生们纷纷展示了来自运河边的五片叶子,课堂便借用叶子来寻找运河的颜色。围绕这一情境,教师搭建支架,一步步引领学生尝试表达。
师:现在请大家交换叶子,闭眼摸或闻这些叶子,并填写通感卡片,如用皮肤听颜色,用鼻子看历史。请积极感受,并将自己的感受现场表达出来。
生1:绿色的运河旁边,一棵棵高大的树上有几只乳白色的小蜗牛在慢悠悠地爬动。有两片深红色的叶子像掉了又被人捡起的草莓,捏上去软软的,但没有一点儿香气。转动叶柄时发出的沙沙声,像春风吹过叶子时发出的响声,真好听,还有一股雨后春笋的清新气味……
3.颜色侦探:摆造型并说含学名、地点、比喻的身份证。
师:同学们,请把自己带来的“运河颜色”摆成自己喜欢的造型,轮流说出它的“身份证”,每人说一句比喻句,要求包含学名、采集地点、1个比喻。如:“这片银杏叶像一把被秋阳烤脆的小扇子。”
生1:我用一片大叶子拼成了运河,还用一片小叶子拼成了小船,又用一片长叶子做成了一棵大树。
生2:清澈的河水倒映出两岸的绿树,呈现出一种清透的“玻璃绿”。绿色中夹杂着一些夕阳的倒影,那是太阳沉入水底前顽皮的身影。
当一名学生在边摆造型边解说时,其他几个同伴则围在旁边。一人说完,立马把刚才的话在纸上记下来。如此一来,将原本抽象的运河色彩在树叶和植物中一下子具象化了。学生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意表达了运河的色彩。
(二)设置任务链,走向进阶表达
1.虚实对照图,思维具象化。
师(出示屏幕):此任务主要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创意表达,将A4纸对折书写;二是分层指导,用3个“如果”句让颜色“活起来”。老师为你搭建了支架,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举例:“如果这片浮萍是运河的邮票,它会把谁的思念寄往南宋?”
出示支架:实物+想象。双栏速绘:左栏速写叶子,右栏用3个“如果”句把颜色写活。
生1:叶子转动不仅发出沙沙声,还有一股似雨后春笋冒出来的清新气味。如果这片翅果菊叶是运河的邮递员,那么它会把自己的绿意之美传送给乡下的每户人家。
生2:我捡起地上的银杏叶,叶子摸上去滑滑的,像是我爱吃的苹果的身体。凑近一闻,银杏叶的味道像雨后的空气一样清新。如果这片银杏叶搭乘运河的流水,它会把自己送到运河的尽头。
生3:我用手触摸着叶子的轮廓,仿佛触摸到了运河的脉搏。金色的绿叶地锦像一串未成熟的葡萄,如果这串果子是运河中的信使,它定会把游子们的家书寄往远在故乡的母亲。
2.闪写工坊,片段淬炼。
师(出示屏幕):现场命题《运河的第×种颜色》或自拟。要求:①出现实物细节1处;②出现想象飞白1处;③出现通感或拟人1处。教师展示范例(见下文)。150字稿纸:150字闪写。
“乌桕叶的红是运河傍晚的邮差。它沿着水纹一路奔跑,把落日的信封塞进桥洞,又把桨声的影子贴上船篷。等夜色拆开信件,岸边的灯笼就全亮了——原来那红,是运河写给星空的情书。”
生1:鸟儿在运河边高大的树木上叽叽喳喳地歌唱着,仿佛在为远航的船夫们加油鼓劲。岸边的柳枝垂入水面,惊起一行白鹭,恰是诗人张志和笔下“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旖旎,古人修建运河,辛苦劳作的样子也似在眼前。
月光下的运河如绸缎,深蓝近黑,偶有渔火点缀朱红。那不就是《清明上河图》中那盏未灭的灯笼吗?
3.彩虹朗读,多维互评。
学生轮流朗读,其他学生尝试点评修改,尤其可以选择高年段的学生指导低年段的,发挥混龄学习的特色和优势。屏幕出示评价指标。(见下表)
4.文化赋能,学科融合。
一是历史意象勾连,使用“邮差”“火漆”等意象,勾连运河的历史故事;二是实物与历史结合,学生通过实物特写和历史幻想,将运河的色彩与文化意象结合。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跨学科任务,整合科学与历史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科学组负责解析植物色素成分,了解色彩的科学原理;历史组负责收集与运河颜色相关的典故,丰富文化历史知识。
师:现在大家将手中的树叶和植物具体化,并拟一个好的标题,没有手机的同学也可以请求现场家长的帮助。
笔者拿出手机打开“识物”软件,和家长一起帮助学生识别带来的树叶名称,并标注在写叶子的文字处,继而将树叶的颜色与运河的色彩联系起来,此环节主要是促进表达走向深处。
二、成效与反思
1.场景作文,通感触发想象。运河岸边真实的色、声、味被学生攥进掌心,再经由“邮差”“信封”等意象飞进南宋。场景不再只是背景,而成为触发通感与历史想象的“活道具”。
2.地域文化,实现“活态传承”。一叶枇杷、一瓣莴苣,都是绍兴运河的“文化芯片”。孩子把桨声、桥洞、宋瓷冰裂写进句子,地域故事就长出了新的年轮,乡土课程真正实现了“活态传承”。
3.数字赋能,云端即时展评。教师连夜剪视频、即时发群,家长刷屏点赞,孩子的文字被云端放大。短视频、在线展成为课堂的“第二黑板”,数字技术让公益读写营的影响力呈指数级扩散。
4.学科融合,数字赋能文化。实施跨学科学习,科学老师解析色素,历史老师打捞漕运故事,语文老师教通感修辞。一片叶子串起理化生文史,项目化学习在“运河色彩”主题下自然发生。
5.读写闭环,倡导素养融合。先摸、闻、绘,再150字闪写,最后朗读。读是输入的“五感”,写是输出的“五色”,读写闭环在一次课内完成,效率与诗意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