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上课都是很随意的,没有墨守成规那一套……”这是小语界泰斗周一贯先生常说的一句话。自然,这里的“随意”不是“乱点鸳鸯谱”式的胡来,而是指那种在具备了娴熟精妙的教学艺术之后的即兴发挥,这样的“随意”往往灵动洒脱,尽显“教无定法”的松弛与自然。
在一次全国的教材研讨活动中,一位享有盛誉的女教师即将执教《坐井观天》。正当她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时,会场上突然响起“呱呱呱”的叫声。原来,工作人员在调试多媒体设备时不小心将课件切换到了正页,导致大屏幕上过早弹出了作为课文“主角”的青蛙,这坐在井中的青蛙不但提前“亮嗓”,而且还手舞足蹈。逼真的音效和动感的画面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的视线全都聚焦到了大屏幕上……
显然,这样一个突兀的插曲对现场氛围造成了不小的干扰。但是,执教的女教师却似乎并不慌乱,只见她轻巧地收住话题,继而对学生说:“小朋友们,这只青蛙叫得这么欢,看样子是已经等不及了,那我们就开始上课好吗?”话音刚落,学生们齐声说:“好!”于是,课堂教学就这样见机行事般地开始了。课后,有听课教师感叹:“导入”课堂的竟然是那只“等不及”了的青蛙!
名师的“随意”确实令人叹为观止!一个精彩的“现挂”就一下子扭转了局面,实现了完美控场,这同时也印证了“名师上课都是很随意的,没有墨守成规那一套……”这句话。那么,在看多了名师课堂上的挥洒自如、即兴发挥之后,或许也有教师会以为他们上课真是随心所欲而少有束缚的。事实上,如果这样想就错了,因为名师们固然有“随意”之时,但更有“刻意”之处。
江苏省特级教师徐善俊有一次执教《赤壁之战》,他问学生:“曹操兵败赤壁后,会怎样向部下将士总结战败的原因呢?”话音刚落,一个小男孩“噌”地站起来说:“老师,我看过《三国演义》,我知道曹操是个从不认错的人,他怎么肯向部下总结战败原因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场听课老师都想看看名师如何化解尴尬。
徐老师先是表扬了这个小男孩爱阅读爱思考,接着便不动声色地说:“曹操不肯轻易认错,那我们就不让他召开总结会了。不过,他就算不肯当众总结,内心肯定会有反思对不对?”(生:对。)“那我们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吧。”徐老师机智的“变招”让课堂瞬间转“危”为“机”,于是,学生们开始替曹操作“内省”,并且说得头头是道。
不得不感叹,徐老师的应变能力太强了!面对旁逸斜出,他立即把原先的“让曹操当众总结”变成了“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既顺着学生的思路,照顾到了学生的情绪,又保证了教学预案用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方式得以执行与落地。这样的应对看似有“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与教学相关的核心任务及主干内容等其实并没有受到实质性干扰,而且教学效果或许比预期的更佳——因为它更“以生为本”了。
毫无疑问,徐老师的“随意”之中包含着用心良苦的“刻意”。之所以看似“随意”仍不忘“刻意”,原因无他,只为尊重教学本身的“规定性”“严肃性”——每课教学都是有特定任务的,哪能轻易变更教学预案呢?就算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必须作出变更,那也要设法最大程度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啊!其实,虽然我们常常能在名师的课堂上感受到挥洒自如的“随意”,但相较于“随意”,他们的教学中往往蕴藏着不少“刻意”。只不过,如果不留神,很多的“刻意”没有被听课者发现罢了。
教育部“名师工程”推出的第一位名师于永正在《教海漫记》中记有这样一个故事:那年,他在河南上《狐假虎威》一课,课后,一位听课老师跟他说,他几年前曾在杂志上见过于老师此课的教学实录,发现前后两次的教学变化不小。这次的课中,于老师没问“狐狸为什么说它是老天爷派来的”,也没问“老虎看到百兽都吓跑后会对狐狸说什么”。提问少了,但学生读的分量加大了。面对这位细心的听课老师,于老师这样解释:“当年,小语界提出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现在看来,那是在做‘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家的园’的蠢事,忘了语文教学的最根本任务是学语习文。因此,这次的课,删减了那些问题……”
于老师的话再一次表明:名师之所以是名师,就在于他们敬畏教学本身所应具有的严谨性与科学性,于是,他们尊重教学规律不打折,推敲教学环节无止境。于老师当年教《狐假虎威》自然也很成功,但随着时间推移,曾经的教学方案却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于是,于老师与时俱进地作出“刷新”,使之更符合教与学的本质规律与时代肌理。这样的“刻意”令人肃然起敬!
对名师而言,如果说他们的“随意”展现了一种大雪无痕的教学灵动,那他们的“刻意”则更彰显了一种力求本真的严谨坚守,而能将灵动与严谨有机结合并自如切换,正是他们的功底所在。那么,这也正是广大一线教师需要用心借鉴并通过努力而逐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