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心桥 点亮未来
星芽苦甜咖啡馆:制作一杯暖咖啡
日期:09-03
教育的关键是什么?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或许是“授业解惑”,但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来说,应该是“爱与看见”。近年来,在上虞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努力下,一大批学生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就业技能,感受到了浓浓的爱与关怀。
星芽“破土”
“光终究会洒在你的身上,你也会灿烂一场。”在夏日的骄阳下,星芽苦甜咖啡馆外墙上的这句话显得格外显眼。在这家位于上虞区百官街道、仅35平方米左右的温馨小店中,有两位来自于上虞区特殊教育学校的青年,分别叫“涛涛”和“旭旭”。涛涛是一位孤独症青年,也被称为“星青年”,而旭旭同样在社交与沟通能力上有所欠缺,但在咖啡馆上班,他们都手脚勤快,工作起来毫不含糊,这得益于他们在校园里学到的实用技能。
“我们和街道、企业协商,共同培养特殊学生的工作技能,为他们的就业寻找出路。”上虞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林敏静介绍说。今年5月16日,星芽苦甜咖啡馆正式开业,6月底,涛涛和旭旭从学校毕业,顺利地成为咖啡馆的成员。为此,学校提前做足了功课,今年上半年,涛涛和旭旭花了一个学期时间,学习咖啡馆需要的工作技能,包括如何为顾客点单、如何制作各种咖啡等。“每周两天去咖啡馆现场实践,学校的老师也一起学,学会后回校还可以继续教学生。”林敏静分享说。
经过反复练习,涛涛和旭旭基本掌握了工作流程,不久前,他们还参与了星芽苦甜咖啡馆的线上直播。当顾客走进咖啡馆的大门,涛涛和旭旭就会试着和顾客交流,努力理解并消化顾客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渐渐地,涛涛和旭旭成了一对默契的搭档,两个人互相配合,共同服务顾客。现在,咖啡馆的墙上贴着不少留言,那是一些顾客用心写下的各种祝福。人与人之间的暖意正在这小小的咖啡馆里流动。
将心比心
目前,上虞区特殊教育学校共有136位学生,他们中有的患有孤独症,有的患有唐氏综合征,存在智力障碍,还有的属于多重障碍儿童。如何给予这些学生关爱和教育?上虞区特殊教育学校做了不少努力。
“学校一线教学岗位的老师共计有44位,还有3位保育员,师生比例大约为1∶3。针对这些特殊学生,我们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心比心。”林敏静介绍说。有的学生缺乏正常的语言沟通能力,思路不稳定,始终没有固定的想法与表达的主题,因此和沟通对象难以形成正常有效的互动,这时,老师就会耐心倾听。比如高温天的时候,有的学生会突然发问:“老师,您的车里有没有空调?”这是因为学生的思路跳跃到了老师上下班通勤的情境,虽然思路意外,但也表明师生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情感交流。
走进上虞区特殊教育学校,一些小细节引人注目。楼道里可能出现棱角的地方,都细心地进行了处理,随处可见的扶手,装在扶手一侧的安全保护栏,都起到了保护学生的作用。行走在走廊上,可以看到一幅幅温馨的绘画作品,全部采用暖色调,主题多为自然风光。这些都是学生的作品,走廊成了他们自我展示的平台。
上虞区特殊教育学校涵盖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学段。如果从义务教育学段算起,一位教师带出一届学生足足需要12年,这样算来,每位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一般只能带3届学生。如此长久的陪伴,让师生关系如家人般亲密。
内外兼修
今年7月27日,浙江省教育厅发布《关于2025年浙江省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推荐名单的公示》,在省教学成果奖的基础教育类别中,上虞区特殊教育学校以《跨界支持:孤独症学生集体教育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这一成果荣获特等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上虞区特殊教育学校在修炼好“内功”的同时,还加强了对外的联系,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我们的教学是以生活为核心的,也就是说,教师教给学生的,是非常实用的。”林敏静说。围绕“生活”开展的教学,让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一个个真实的场景,有时是带着学生认识一个个具体的事物,比如水果;有时是帮助学生学习一项生活中的实用技能,比如简单的工具修理。“我们还会带领学生做钻石画,这是一种操作简单的手工活,但对学生的帮助很大,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力、手眼协调力等。”林敏静补充说。
此外,上虞区特殊教育学校积极与外界协作,除了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办咖啡馆,还引入了志愿者队伍,学校开通各种“通道”,让他们发挥各自的技能特长,或是教授学生垃圾分类的方法,或是进校教学生打篮球、弹琵琶等。
近日,浙江师范大学“星匠非遗行”团队的大学生们基于爱心和专业,利用非遗之美,为这所学校的学生们设计了一系列个性化课程,为他们的未来就业提供了参考方向。
用心用情专注教育,让更多特殊学生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让他们被爱、被看见,上虞区特殊教育学校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