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家访遭拒,如何破局?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13版:绍兴教育导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新学期开始前夕,不少中小学开展家访活动,不过,并非所有的家访都顺利,不少老师碰到了“婉拒”、吃了“闭门羹”,有家长明确表示不希望老师上门家访,有的家长则和老师约在咖啡馆见面。此前,有家长在网上发起“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超过80%的网友都投了“不喜欢”,其中,90后的家长占比近一半。(《现代金报》8月16日)

  其实,大热天东奔西走,大汗淋漓的体验,做老师的都懂。假如不是学校要求,教师何尝愿意让家长为难?然而,即便是这样,当被婉拒的那一刻,有的老师可能也会感觉五味杂陈:有减少奔波的轻松,有家访率低于同事的顾虑,个别老师可能还认为这些家长对老师不够尊重、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些年,只要不是孩子调皮捣蛋,家长对家访都是非常重视与欢迎的,好像也不用怎样刻意整理,一脸笑容、一杯清茶便开启了家校沟通的话匣子,很淳朴,很随意。临别时,家长也会邀请吃饭,虽然老师一般都不会吃,但家长给足情绪价值,对教师而言也很治愈……有了对比就可能会有“伤害”,那么,为什么现在“入户家访”遭受抵触呢?

  其实,在网友的讨论中,答案已经基本明了:家长的隐私感强了,顾虑多了,自我要求高了——据说为迎接家访,家长打扫比过年大扫除还彻底。另外,而今的家长可能更“率性”了,认为“入户家访”匆匆交流,老师拍照打卡,形式大于内容,没有多大意义。更为典型的意见,大家认为信息时代,有更高效更方便的沟通方式,访问不必“入户”……故而,不喜欢教师入户家访,不等于不喜欢不尊重老师,教师内心不必膈应。哪怕家访被婉拒,也不影响开学与家长见面畅聊。

  “家长不喜欢家访”,这个问题近些年几乎年年都有出现,为什么年年不喜却年年“入户”?学校能有什么“坏心思”呢?为了了解学生近期状态,引导孩子调整作息,缓解假期综合征,让他们从假期到入学的衔接更丝滑;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了彰显对家校工作的重视,为了将安全教育送上门……尤其是后者,许多学校基本上都会要求家访率百分之百,要求家长签名,要求教师拍照打卡,似乎不入户不足以显现学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不拍照不足以证明教师“入户”到访。而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学校担心学生出现相关安全问题,签名、照片等都可以作为证据,能够减轻学校责任……其实,教育单位也要与时俱进,真的不必一根筋地揪着“入户”不放。作为领导或管理单位,只要想知道,即便教师没有入户家访,也有的是方法与途径去了解教师的相关工作,比如家长口碑、班级风貌等,可不比照片打卡有说服力?

  部分注重隐私、反对入户家访的家长,将沟通阵地转移到茶馆、咖啡店等,可是,不消费纯聊天,是否会影响商家做生意?若是消费,“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来自家长”,这似乎上不得台面,老师基本上都会拒绝,结果是有家长表示老师没喝,自己干掉了“N杯奶茶(咖啡)”,轻了荷包多了脂肪,让家长如何喜欢?

  当然,我们不是对家访一棒打死,像个别特殊学生、个别多方面起伏较大的学生,入户家访了解到的内容可能更客观、更全面,更便于教师精准施教,即便没有任务,教师可能也会联系家长,自发行动。然而,强制要求家访,这不但落伍,也透露着对老师的不信任,而且容易让家长为难。笔者以为,对于家访这件事,教育部门的管理是否能够更灵活、更民主,将选择权交给老师与家长?作为老师,服从学校管理是一方面,但在具体行动中,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有边界感,不该打听的别问;比如平时真诚沟通,让家长相信家访的纯粹,尊重家长,理性看待被家长“婉拒”,懂得变通,多元选择;比如“校访”,在线交流等,家校联系,有爱,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