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百尧
>>>>>>>>>>>>>>>>>>>>>>>>>>
家风建设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它需要潜移默化、久久为功。政府的倡导与推动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每个家庭、每个公民的自觉参与
据《今日越城》报道,近日,越城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家风建设开展专题学习,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当代回应,更是一场关乎民生温度、治理效能的作风实践。
众所周知,越城是一座被历史与文化浸润的古城。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公而忘私,到王阳明“蒙以养正”的家训智慧;从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开放家风,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铮铮风骨,这片土地上的优良家风源远流长,早已融入越地文化的血脉深处。
家风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训诫,而是千家万户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它藏在母亲准备的温热晚餐里,藏在父亲的叮咛中,藏在爷爷奶奶讲述的故事里。正如报道所言,家风建设是“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它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底色,也关系整个社会的风气形成。我们谈论“首位立区 幸福越城”,其实质正是让生活于此的普通人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而家风,恰是这种“幸福”最微观却最重要的载体。
曾有地方将干部对父母的“孝”列入考评之中,看似管得宽了,实则这个“孝”就是优良家风的传承。优良家风能够修身齐家,清朗党风能够治国平天下。对党员干部而言,家风不仅是个人私事,更是作风的镜子。一个在家庭中注重责任、懂得感恩、坚守底线的人,在工作中自然也更容易做到勤政为民、清正廉洁。越城区将家风建设融入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正是抓住了作风建设的重要切入口。它不是简单的要求与约束,而是一种价值观的滋养——让好家风成为干部履职的内在动力,让“为民服务”不止于口号,而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
家风建设必须融入生活、融入日常。优良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社风,能够为加快建设“首位立区 幸福越城”提供作风保障。越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越大地上的家规家训、名人故事,都是我们可以用的资源。但传承不应只是博物馆式的陈列,而应融入当下的社会生活。社区可以组织“家风故事会”,让邻里分享治家心得;学校可以开展“家书寄情”活动,让孩子理解父母之爱;媒体可以挖掘普通人家的温馨片段,让好家风可感可学。唯有让家风走出书本、走进家庭,它才能真正活起来。
家风建设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它需要潜移默化、久久为功。政府的倡导与推动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每个家庭、每个公民的自觉参与。当我们主动整理家规家训,当我们用心陪伴孩子成长,当我们以感恩之心善待父母,当我们以善意对待街坊邻里,其实都是在为这个社会的风气注入正能量。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越城这座千年古城中,让好家风如鉴湖水般静静流淌,润物无声地滋养每一个家庭、净化每一片土地,“首位立区 幸福越城”将不只是一个发展目标,更是一种可感可触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