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童 波
学宫是古时官办学校的统称,也称文庙、儒学等,因主殿供奉孔子,故通常也称孔庙。位于上虞区丰惠镇的上虞学宫,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历代以来多有扩建,殿宇众多,气势恢宏,前后共有五进。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年间所建。
2021年初,丰惠镇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千年古城复兴名单,上虞学宫复建由此提上了议事日程。2022年,上虞学宫项目正式奠基,主要包含孔庙修复工程、配套提升工程等部分。目前,孔庙修复工程已全面竣工,配套提升工程也即将完工。
复兴文化地标
走在丰惠镇历史文化街区,询问起“上虞学宫”,当地老百姓都喜欢称它为“孔庙”。
丰惠桥东北面,孔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静静矗立着。大成殿高大雄伟,古朴壮观。坐北朝南五开间,进深19.9米,周围有廊,前有6柱支撑,左右各有4柱着地。歇山式屋顶,斗拱式结构,飞檐翘角。
上虞学宫项目主要包括现存大成殿、泮池等的修复工作,规划设置明伦堂、东西庑、国学馆、状元祠等建筑,并配套景观改造提升。
现存的大成殿系清同治六年(1867)所建。早年供奉孔子,民国时为县长办公地点,后曾为医院的产房和药库。
泮池是一个半圆形水池,东西长约21米,南北宽10米,四周用石块砌筑池坎。泮桥从正中心横跨泮池,是一座二墩三孔石梁桥,全长10.5米,宽2.4米,每孔三条石梁,呈浅弧形,两侧有桥柱和石栏板。
据丰惠镇的文史研究者介绍,古代的泮池是一个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按照古代的礼仪,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泮池上一般有石桥,或拱或平、或三座三洞、或单座多洞不等,被称为泮桥。古代学子入学,须过桥参拜孔子,称为“入泮”,此后继续深造,也称“游泮”。南宋庆元中期(约1198)县令施广求始凿泮池,架木为桥,到元至正十三年(1353),教谕朱榘始把木桥改为石桥,并保存至今。
按照古代的相关规定,进入学宫,首先穿过棂星门,石级的两侧为左右泮池。再通过泮池,正对棂星门的建筑则是大成殿,而供奉有至圣先师孔子的大成殿享有无上的尊荣。各地学宫建筑格局大同小异,且与衙署雷同,乃是宫廷建筑的缩影。
学宫除了祀奉历代先贤、春秋两季祭祀孔子外,更是一所官办学校,需有老师(学官)和学生(生员)。
据了解,上虞学宫项目整体分为东部书院区、西部文庙区两个区块,其中文庙区主要设置祭祀、祈福、研学、文创等功能板块;书院区则设置餐饮、住宿、休闲等功能板块。
唤醒千年文脉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作为古代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学宫”一词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
因浙东运河带来的运输之利,唐朝长庆二年(822)起,上虞县城设在如今的丰惠镇,直到1954年迁至百官镇,这1132年中,丰惠镇一直是上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文史研究者告诉记者,北宋庆历四年(1044),皇帝诏谕“天下皆立学”,上虞也于此时设立学宫,始建年代在全国县一级行政区域中算早的,且其位置在古县城的中心,足见其地位之尊崇。到南宋,江南文风更为兴盛,上虞学宫不断扩充。进入元朝,修葺学宫的脚步亦未曾停歇。到了明朝,对文化教育更加重视。北宋之后各朝代,都有大量扩建维修的记录,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进入清代,崇文尚儒之风更盛,对孔庙除了寻常的维修和改扩建,增添了崇圣祠、忠义祠、四谏祠、倪文贞公祠、承泽书院之外,更充实了各殿堂的陈设,规范了春秋两次祭祀的仪程,学宫对全县的文化传承、礼仪教化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占上虞,烧毁了县城的所有寺庙祠堂,学宫也未能幸免。太平军退出后,上虞学宫进入又一轮重建、维修过程。这算是上虞学宫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基础建筑恢复了烧毁前的盛况,而书籍、塑像、礼器、碑碣等则难以再现。
据介绍,县学本来的功能是为府试、乡试、会试等各级科举考试培养和输送人才,晚清废除科举考试后,学宫的地位迅速下降,之后新式学校纷纷兴起,其教育功能也被替代。之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更是对封建礼教等陈规陋习构成重大冲击。上虞学宫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趋向没落。新思潮的冲击,加上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国弱民穷,无力维修。1920年前后,学宫的明伦堂因年久失修而坍塌,之后明伦堂及原教谕署、承泽书院等处慢慢从学宫中分离出去。
1941年5月,日寇侵扰县城,县政府办公地被烧毁,之后的历届县政府只好把办公地点设在上虞学宫。1945年7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领导的上虞县民主政府即驻于此。1954年9月,上虞县政府迁往百官镇,上虞学宫成为上虞县初级中学的校区。到1958年初,学校与医院对调位置,丰惠医院搬到了学宫。2015年,丰惠医院整体搬迁,随后一些临时机构进驻学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