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聆听历史回响弘扬抗战精神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07版:新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等抗战题材电影,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到民族英雄的复兴呐喊。光影之外,讲述那段刻骨铭心记忆的抗战题材图书也更多进入我们的视野。

  8月29日,绍兴籍著名军旅作家、报告文学作品《南京大屠杀》作者徐志耕在绍兴图书馆“越州讲坛”主讲“从淞沪抗战到南京大屠杀”,带领读者们重返1937年的苦难岁月,深刻剖析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揭示历史背后的教训与启示。

  ●见习记者 茹晨鸿

  面对枪林弹雨

  徐志耕结合他多年的关注、采访,从88年前异常惨烈的淞沪会战(又称淞沪抗战)讲起,将读者们带入历史长河中。“原本日军以华北为战略重心,但淞沪会战迫使日军分散兵力,将主战场转向华东,放弃沿平汉线南下直取武汉的意图,为中国争取了战略主动权。”徐志耕说。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此后,日军野心不断膨胀,扶植溥仪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又陆续增兵华北,蓄意制造七七事变。

  为粉碎日军的战略企图,中国方面决定化被动为主动。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奉命率第87师、第88师等部向上海推进,并于1937年8月13日上午9点15分,在宝山路八字桥一带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进攻,“八一三”淞沪会战由此展开。

  “会战历时3个月,经历了宝山保卫战、蕴藻浜战斗、罗店争夺战、大场战斗、四行仓库保卫战等关键战役。在日军的枪林弹雨中,无数年轻勇士冲锋陷阵、舍生取义,用鲜血在钢筋水泥间筑起中国尊严的高墙。”徐志耕说。

  这是全面抗战开始以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由于综合实力差距过于悬殊,中国军队苦战3个月未能扭转战局,最终决定战略性撤退。日军于1937年11月9日全面占领上海,并于同年12月7日对南京外围阵地发起全面进攻,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中华民族又一次面临严峻考验。

  见证伤痛记忆

  “当时有近20万日军攻打南京,中国方面大约有十一二万人守卫南京,但大都是从淞沪会战撤下来的部队,伤亡惨重、士气不足,再加上粮食、弹药严重匮乏,形势非常不利。”谈及南京保卫战,徐志耕的语气变得沉重。

  在日军的军事优势下,中国守军的浴血奋战和顽强抵抗并未改变溃败的结局。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也为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埋下伏笔——1937年12月9日,日军逼近城垣,敌我双方在城墙内外展开激烈战斗。12月12日,日军攻破中华门,守军被迫撤退。12月13日,南京沦陷,侵华日军对手无寸铁的我国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公开资料显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人数达30万人,包括汉中门外2000余人,鱼雷营9000余人、宝塔桥30000余人,中山码头5000余人,煤炭港3000余人,草鞋峡57400余人,长江边20000余人……每一个数字都让人触目惊心,见证着日寇费尽心机也无法遮掩的暴行,也成为一代代中国人难以磨灭的伤痛记忆。

  对于30万死难者这一数字的由来,徐志耕特别做出解释:其数据来源涵盖了当时的户籍登记记录、民间与官方的埋尸记录及统计、战后对日本战犯的审判资料与专项调查结果,还有国际观察者留下的第一手记录。这些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相互交叉验证,形成了完整且无可辩驳的证据链,有力地驳斥了任何试图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荒谬言论。

  还原历史真相

  “我写《南京大屠杀》时,很多人对南京大屠杀只有一个模糊的了解,有些甚至还不了解,这让我产生了一种还原真相的使命感。”徐志耕向读者们分享了创作《南京大屠杀》的初衷。

  徐志耕动笔创作《南京大屠杀》时,正值198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该书1987年出版,至今已有38年,其间除了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外,很少有相关主题的图书面世。时隔多年,徐志耕的《南京大屠杀》发行量依然很大,持续向读者传递着历史的真相。

  徐志耕还提及电影《南京照相馆》背后的故事,1987年,他辗转找到电影《屠城血证》中的原型人物吴旋。据吴旋回忆,那本封存着日军侵华罪证的相册,是由金陵照相馆的学徒罗瑾制作的——相册封面上,绘着一颗淌血的心脏、一把刺刀,还有一个醒目的“耻”字。后来,吴旋捡到了罗瑾遗失的这本相册,他冒着生命危险将相册妥善保存多年,最终在审判日本战犯时,将这本相册送到了当时南京“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成为定案的关键铁证。

  在那些为采访奔波的日子里,徐志耕常常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南京的大街小巷,寻访见证者和幸存者,感受他们难言的苦难。这些来之不易的采访,也成为《南京大屠杀》这本著作最扎实的根基。

  在徐志耕看来,报告文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报告,向读者报告他们不知道或者知道的不具体的事;二是文学,要讲人物、讲故事、讲细节,以真实生动的语言还原现场,也要反映生命本真呈现珍贵思想,让读者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电影作为故事片可以虚构,但是报告文学一定要直面真实、挖掘真实。”徐志耕说,这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还是一种人格——对历史尊重和对读者尊重的文人品格。

  徐志耕坦言,当下,他依然持续关注着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历史研究,时常会被新发现的历史细节所触动。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下一句话:“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这句话发人深省,让每一位聆听讲座的读者,多了一份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