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让乡村文化绽放生命力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06版:新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古越大地,有116名文化特派员行走在田间地头,他们像一粒粒种子,嵌入基层文化场域,建立起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顺畅通道,激活乡村文化生产力。

  这116名文化特派员中,省级7名、市级31名、县级78名。他们的本职是高校教师、媒体从业者、文艺工作者等,从去年5月起,他们下沉到全市103个乡镇,开展思想传播、文化活动、产业赋能、人才培育等。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开展理论宣讲859次、文艺惠民活动1507次,组建乡土文化人才队伍176支,通过文旅、文创销售等帮助乡村增收1971.6万元。

  ●记者 王敏霞

  制定文化赋能项目

  8月11日,酷暑,10名诸暨青少年在东白湖镇陈蔡社区党总支书记兼主任蔡军的带领下,沿着陈蔡江考察大闸、水电站和大坝等水利设施。孩子们利用“跟着书记去巡村”的崭新视角,探索东白湖水库的建造历史,感受老一辈的艰苦付出。活动策划人是派驻诸暨陈蔡社区的省级文化特派员张丽红,她全程参与,并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一一记在心头。

  张丽红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少儿出版社的童书编辑,去年5月被派驻到陈蔡社区。对当地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从初来乍到的一无所知到如今的如数家珍,其间她下了番苦功夫。通过全面调研,她策划了“山水东白,文旅相随”乡村振兴项目,核心内容包括策划出版精品图书、设计配套研学路线及举办系列文化活动。她集结出版社的力量,深入推广全民阅读,把优质的资源引入到村里,邀请萧袤、毛晓青、孙丽丽博士团队和著名儿童作家慈琪等到乡村举办阅读活动,拓展乡村儿童的文化视野,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目前,张丽红还为当地量身打造两册乡村振兴主题绘本——《我们的树》(聚焦香榧产业)、《珍珠》(暂定名,融入西施文化),两册绘本已进入绘画阶段。“东白湖镇香榧种植户占比高达40%,香榧承载的不仅是经济价值,更是独特的文化密码与农耕智慧。西施是诸暨的文化品牌,通过《珍珠》绘本将传说巧妙融入故事,能生动展现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蕴。”张丽红说,出版绘本更是对乡土文化根脉的梳理与传承。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每位文化特派员来到派驻乡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摸家底”,通过细致、全面调研,挖掘梳理当地文脉,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制订文化赋能方案。如在新昌县羽林街道拔茅村,来自绍兴市歌舞剧院的市级文化特派员方文君积极挖掘拔茅舞龙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她结合舞蹈将手舞龙引入新昌县拔茅小学,经过她的精心创编和教学,拔茅小学的手龙舞节目在2025年的绍兴市村晚舞台上大放异彩。上虞区文化特派员、上虞区文联原副主席陈肖平被派驻在上虞区小越街道新宅村,他深挖新宅村的红色资源,在村里创设主题为“红色根脉、薪火相传”的红色文艺创作名家工作坊。

  推进资源直达基层

  文艺演出送到村文化礼堂,“脱口秀”科普走村入户,寒暑假小候鸟有了“栖息地”……116位文化特派员来乡村后,村民最深的感受是各类文化惠民活动明显增多了。

  文化特派员作为打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的新型力量,始终把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打通向基层投送的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市级文化特派员刘晓庆是绍兴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去年下派到越城区灵芝街道大树江社区以来,组织策划了“文化走亲”“公益课程”“师爷进社区”等品牌活动,全年举办文化活动200余场,服务群众超5000人次,文化活动覆盖率提升至80%。她主导打造“运河之声 越韵灵里”文化品牌,系统推动绍兴词调的传承与创新,截至今年8月,总授课超220节,培育50余名青年传承人。她将大运河的文化记忆与绍兴词调的艺术魅力巧妙融合,创作出原创作品《运河悠悠唱越乡》。

  “文化特派员来了,资源也来了,项目也有了,在刘老师的规划下,我们的文化工作更有方向了!”大树江社区党总支书记李超高兴地说,目前社区的艺术氛围浓郁,文艺队伍越来越庞大,成立了葫芦丝队、琵琶队、绍兴词调传承班、舞蹈队、宣讲团等。

  越城区东湖街道后堡村是我市知名的“红色村”,去年该村迎来了越城区文化特派员何青。他经过实地调研,为后堡村制订了一个“群众文化基地孵化计划”,从文化服务供给、文化阵地提升、文化人才培养、文化资源挖掘、文化品牌培育五大类入手,打造优秀文化礼堂。在一周时间内,就为村里送来了剪纸和书法培训课,把“文化种子”送到村民身边去。后堡村党支部书记徐国志深有感触地说,文化特派员带来更多的文化惠民活动,培育了更多的文化特色项目,提升了后堡的知名度。

  记者了解到,在116位文化特派员策划的文化项目中,“文化服务供给”类占比20%左右,如市级文化特派员朱勇方在结对的柯桥街道管墅社区开展“文·墨”管墅——居民文化素养提升项目;越城区文化特派员叶鹏志在塔山街道塔山村推出“丹青绘梦书画惠民”项目;滨海新区文化特派员骆海淼在斗门街道玉山村策划“光栖老街 影纪斗门”项目,以“摄影+”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发展。在文化特派员谋划推进的项目中,当地镇(街)、众多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促进了各类文化惠民成果从“点上开花”迈向“全域绽放”。

  发展乡村“文化经济”

  市级文化特派员、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邵琦,去年被派驻至柯桥区稽东镇车头村,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依托“云隐稽东”品牌项目,结合雪窦岭景区防空洞资源,将该处闲置的防空洞打造成文旅综合体“会稽山藏酒洞”,集人防教育、新材料科普、农产品展示、灯光演绎等内容于一体。该项目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沿线景观、洞穴内部改造等主体施工,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为该村增加客流量5万余人,直接吸引投资150余万元。此外,邵琦及其团队还盘活当地闲置农房打造乡村书吧、博士创新工作站,新增就业岗位12个,实现房租收益30余万元。

  今年暑假期间,邵琦参与打造了稽东青创驿站、高阳红色驿站、占岙共富驿站等6个项目与农创品牌,在稽东镇实现了7个乡村的片区化服务覆盖。围绕文旅项目建设、科技知识推广、文化认知传承,与其他老师合作完成《香榧研学手册》的编制及诗路画语丛书第二册《美丽的家园》建筑主题研学教材的出版。

  “接下来的9月、10月,我们将会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防空洞画展、‘稽东味道’乡味集市、稽东文创产品发布会等。”翻开邵琦的工作日历,10月份之前的工作已经排得满满当当。

  高校教师、市级文化特派员陈航峰,带领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的10余名师生,在派驻点诸暨市安华镇丰江周村开展农产品包装设计、乡村景观设计改造、爱心食堂志愿服务等暑期文明实践活动。

  为大力发展乡村产业,陈航峰和团队开展“青来乡甜”青年共创人文乡村行动,团队以提升古法红糖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丰富产品类型,优化产品包装设计,目前已开发7个小品类12款产品新包装,成功申报研学基地,引入多批次中小学生参加研学。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220万元,带动80余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文化特派员通过挖掘整合文化资源、系统培养文化人才、提升优化文化环境,大力发展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的乡村文化产业,促进人文与经济二者共生共荣,助推乡村在物质和精神上共同奔“富”。

  为让文化特派员播下的“发展之种”开花结果,我市还以团队化帮带为目标,聘请了一批专业人才作为文化特派员导师,并统筹相关部门资源为文化特派员赋能。

  构筑特色服务模式

  8月25日晚,嵊州“村越”全国赛青春潮流单元决赛中,嵊州越剧文化特派员过君英带着一曲《官人好比天上月》上台与选手们一起联动,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除她之外,还有数位越剧文化特派员空降现场助阵。

  自去年5月文化特派员下乡驻村以来,我市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特派员服务模式。

  “越剧文化特派员”是嵊州市在省级文化特派员的基础上创新打造的一支队伍,首批126名“越剧文化特派员”于2024年10月正式受聘上岗。记者了解到,这些文化特派员均是从基层优秀的越剧戏迷、从业人员和有一定文艺特长的群体中选派产生。根据安排,他们深入乡村开展越剧表演、越剧教唱等活动。到目前为止,累计带动1.5万多名群众参与越剧传承。以金庭镇为例,目前已建立起一支7人的越剧文化特派员队伍,这支队伍采取“就近就便”原则,每位越剧文化特派员负责联系2个行政村,实现全镇14个行政村全覆盖。

  上虞区道墟街道创新推出镇级文化特派员,23名基层社工受聘上岗,实现了文化服务与网格化治理有效融合。新屯南村妇联主席陈丽亚是一位镇级文化特派员,自去年以来,她策划了“我们的村晚”“雷锋月”“我们的节日”等活动,还将“父母智慧大讲堂”“文化走亲”等多场活动引进村里,实现了“月月有活动参加、季季有晚会看、年年有节庆”的美好文化生活。

  柯桥区逐步推进文化特派员驿站建设,首个“文化特派员驿站”落户在稽东镇。柯桥区委宣传部有关人士表示,设立“驿站”是为向各级文化特派员们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空间,助力特派员更好地服务地方,将文化种子播撒到基层。

  116位文化特派员,正以脚步丈量大地,成为绍兴乡村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以实干筑牢乡村文化繁荣兴盛的根基,为乡村全面振兴厚植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