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高晟
一件复刻自百年前的紫色绞花毛背心,在2025年的盛夏引发文化消费热潮。这件承载着鲁迅与许广平温情记忆的衣物,从上海书展的展台走向绍兴鲁迅故里的货架,不仅让教科书上的文学巨匠变得可触可感,更以现象级表现揭示了文化IP破圈的深层逻辑。(8月25日《今日越城》)
毛背心的走红,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文化转译的成功实验。它将鲁迅笔下“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形象,与《两地书》中“背心已穿在小衫外”的生活细节相勾连,在实用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织中重构文化记忆。这种转译并非简单的复刻,而是通过服装这一日常载体,将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核注入当代生活场景。当年轻人穿着这件毛背心在社交媒体分享“鲁迅OOTD”(鲁迅日常穿搭)时,他们既是在消费一件商品,更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这种对话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中“我说你听”的单向模式,而是让消费者成为文化意义的共创者。
这个文化现象背后,折射出文创产业的新视角。过去,许多地方的文创开发陷入“纪念品思维”,将文化符号简化为冰箱贴、钥匙扣等低附加值产品。而毛背心的成功,证明了文化IP的价值不在于符号的堆砌,而在于能否激活情感共鸣。当代文化消费的核心诉求在于,年轻人购买的不仅是一件普通的商品,更是一种身份认同的表达、一种精神气质的外显。这种诉求要求文创开发必须超越表层的视觉复刻,深入挖掘文化符号背后的情感基因。
毛背心现象带来的启示远不止于单品的成功。作为拥有鲁迅、王羲之、王阳明等众多名人IP的城市,越城的文创产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一方面,需要警惕盲目跟风的同质化陷阱。当毛背心的热度引发服饰类文创扎堆开发时,更应思考如何在差异化竞争中保持文化本真性。另一方面,需突破名人IP开发的定式。从王羲之的书法美学,到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越城的文化资源不应被简化为卡通形象或旅游纪念品,而应通过多维度的场景构建,让不同年龄层的受众都能找到与历史对话的入口。
站在文化发展繁荣的时代节点,毛背心现象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将历史供奉在神坛,而是让它成为照亮现实的精神炬火。未来的文创开发,或许也可以借鉴“可穿戴的历史”“可体验的哲学”等概念,将文化元素嵌入日常消费的各个环节,让文化传承不再是刻意灌输,而是融入生活肌理的自然流淌。这样才能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穿透力的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