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滨海新区“何以青绿”?

日期:08-30
字号:
版面:第03版:滨海潮声       上一篇    下一篇

  ■ 见习记者 朱灵斐

  通讯员 陈 慧

  本报讯 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余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20年后的今天,这一理念已在滨海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区域实现从“生态突围”到“绿色崛起”的华丽蜕变。如今的滨海新区,正以山水为纸、绿色为墨,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

  滨海新区的美,美在生态“底色”的层层铺陈。曹娥江两岸绿树成荫,江堤蜿蜒;洋泾湖公园、中心湖公园水天相映,花海成片;汽车文化公园里跑道环绕,孩童嬉戏;城市绿化带形成“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景观长廊。这些镶嵌在城市肌理中的绿色空间,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成为居民触手可及的幸福载体。

  人居环境改善,是滨海新区实践“两山”理念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滨海新区以生态修复和园林绿化项目建设为抓手,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高标准打造集休闲、健身、休憩于一体的绿色空间,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拥抱自然。

  “只要不下雨,我每天都要沿湖跑上一圈。”8月28日清晨,家住马山街道洋泾湖社区的祝先生换好装备,踏上洋泾湖公园的沿湖步道。“当初买房子正是看中边上这个公园,开门有景、四季见花,让人心情舒畅。”他表示。

  位于群贤东路南边的洋泾湖,是滨海新区马山街道面积最大的内湖。洋泾湖水域开阔、景色优美,公园设有休闲广场以及全长1.5公里的环湖步道。园内的景观桥,主跨88米,呈圆柱形笼状,直径达8米,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游玩。

  同样承载着居民幸福期待的沥海街道中心湖公园,以5.2公里环湖步道为线,串联起滨水平台、玻璃栈道、亲水码头等设施。无论是晨练的老人、遛娃的家长,还是散步的游客,都能在此感受“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惬意。

  在城市更新进程中,滨海新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让“灰色地带”变身“活力地标”。在斗门街道高铁桥下的汽车文化公园里,绿草如茵,孩童追逐奔跑,少年球场竞技,不时有高铁呼啸而过。这片由杭台高铁桥下65亩低效闲置地块改造而成的休闲空间,自6月1日开放以来,已成周边市民的热门“打卡”地。

  “以前这里杂草丛生,附近居民还开垦出零散菜地。与此同时,周边小区密集却缺休闲场地,我们便瞄准这片‘灰色地带’,量身打造汽车文化公园。”绍兴袍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指着公园的旧照片说,如今,700多米长的彩虹跑道蜿蜒其间,篮球场、足球场、轮滑道等设施一应俱全,连停车位都规划得井井有条。

  而斗门街道敬敷社区公园的蜕变同样亮眼。6亩地块改造后,绿荫下的健身设施、开放式的休憩空间,让这里成为居民的“社区会客厅”,实现了“家门口的幸福升级”。

  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也离不开长效管理机制的支撑。滨海新区建立完善城市管理工作体系,搭建数字城管平台,结合绿化季节养护特点实施差异化管理,通过人工巡查、智能监测与社会举报相结合,实现问题快速响应。这种“科技+制度”的管理模式,为生态成果筑牢了“防护网”。

  从曹娥江畔的绿意绵延,到城市公园的欢声笑语,再到闲置地块的华丽转身,滨海新区正用实践回答“何以青绿”的时代命题。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未来,新区将持续践行“两山”理念,在生态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描绘更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