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瑛儿
在文旅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不少地方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赢得持续关注。而绍兴,却因鲁迅先生一支小小的“烟”,意外迎来了一场流量盛宴。
江南40多℃的高温灼人肌肤,但比天气更热的,是“鲁迅夹烟”景墙画所引发的全国热议。一场历史与现实的对视,让这座素称“名士之乡”的文化名城,在喧嚣的舆论场中骤然沸腾。
绍兴从不缺少文化资源。“士比鲫鱼多”,是这座城市的自豪,但也暗含资源转化之困。如何将文化厚度转化为发展高度,始终是绍兴乃至众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共同课题。
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这次“泼天的流量”竟始于一场争议。控烟志愿者对“鲁迅吸烟”形象提出异议,建议以“握拳”替代“夹烟”,却在网上激起一边倒的“保墙”声浪。网友普遍认为历史真实应当被尊重,艺术创作不宜轻易改动。管理部门迅速回应,明确表示“尊重历史、尊重艺术、尊重鲁迅”,决定不予修改。
据统计,短短数日内,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千万,微信公众号文章“10万+”阅读量比比皆是,绍兴一跃成为现象级文化热点。流量来得突然,但绍兴的思考不应停留在如何接住这“泼天富贵”,更应着眼于如何借此实现城市形象传播与公共治理能力的双重成长。
其一,探索历史与现实的平衡点。“鲁迅吸烟”与“现代禁烟”看似矛盾,实则考验的是文化诠释的智慧。国内外已有诸多可借鉴案例:上海鲁迅纪念馆以动态投影同步展示《烟草毒害论》手稿,大英博物馆通过“原始展品+历史语境+现代注解”实现三层阐释,伦敦福尔摩斯博物馆则运用视觉解构手法淡化模仿风险。绍兴或也可尝试在景墙画旁设置二维码,链接历史背景说明与吸烟危害,既不篡改历史,也传递现代价值观。
其二,在尊重历史中构建社会共识。“鲁迅夹烟”景墙画已存在22年,成为公众记忆的一部分。理想的处理方式,是在保留原作的基础上,增设数字解读端口、引用鲁迅自嘲“用烟油续命”的名言设立警示,既符合文物保护“最小干预原则”,也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责任。投诉事件虽小,却折射出文化场所的普遍挑战:如何既忠于历史,又承担现代责任。
其三,平常心看待多元舆论场,提升应对能力。有人认为此类投诉是“浪费公共资源”,但在价值多元的互联网时代,类似事件很难杜绝。舆论应对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须基于专业判断和学习能力,在“时、度、效”上把握分寸。相关部门尤须增强定力,对不合理诉求敢于说“不”,其底气正来自对事物性质的清醒认知与对传播规律的深刻把握。
其四,因势利导,擦亮绍兴文化金名片。将文化厚度转化为产业高度,是绍兴持续探索并致力实现的重要发展蓝图。绍兴坐拥丰富文化资源,家底雄厚。有人比喻,2500多年的历史仿佛为绍兴穿上了一件“湿棉袄”——虽厚重,却也成为一种负担。近年来,绍兴持续推进古城更新,大力推动文商旅融合,已取得初步成效。当前,应紧紧抓住流量机遇,通过创意赋能、服务提质、传播创新,真正实现文化为城市发展赋能。
绍兴此番出圈是一面镜子,照见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之间的张力,照见一座城市在舆论浪潮中的进化之姿。流量终会退去,但思考与成长,理应长久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