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乙炳
眼下,越城正处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节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耦合效应愈发明显。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由点及面推动产业升级、赋能城市发展,正是在这一关键时期作出的关键选择。“要抓住平台和人才两个关键。”越城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一方面,打破资源壁垒,推动实现“产学一站式通到企业上”;另一方面,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配合机制,推动实现“人才一竿子插到产业上”。
以“小切口”实现“真突破”
打造创新浙江区域实践范例,需要把教育科技人才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越城区委为此专门成立了由20多个部门(单位)组成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委员会。目前,相关任务清单已出炉。
根据《绍兴市越城区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实施意见(2025-2027年)》,到2027年,越城将全面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部署、推进、落实的制度机制,集聚顶尖人才团队5个,自主评审人才50名,累计引进省级以上人才100名,打造标杆性研发机构4家,实施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30项以上……“将重点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推动研究院与高校产业双向赋能、实施产业人才综合评价改革、畅通人才成果交流通道等25个方面重点改革任务,力争以‘小切口’实现‘真突破’。”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打破资源壁垒,才能加快科技创新。据悉,越城将加快重大平台、重大载体、重大项目建设,构建“一城两校三园四室”科创体系,实质性打通成果共享通道。“一城”即鉴水科技城,辐射引领全区科创事业发展;“两校”是以“浙大”“复旦”两校体系为牵引,在平台共建、人才共育、项目共担、成果共享等方面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三园”即集成电路、医疗器械、未来产业等三大科创园,将植入和孵化更多科创类项目;“四室”即绍芯实验室、低空实验室、医疗器械3C平台、黄酒创新平台等四大类实验室,将突出企业需求导向,形成“一个实验室赋能一个主导产业”格局。
人才一竿子插到产业上
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中,人才是关键。在越城,仅共建研究院团队就已形成500余人的科研规模,其中引进核心研发人员280余人、高层次人才40余人,累计申请专利300余项、授权50余项,孵化企业20余家。
近年来,随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对优秀的技术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为破解“留得住”问题,越城进行了职称改革——由“专家评”转为“东家评”,让用人单位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今,越城更是以“三链破壁”为突破口,构建集成电路“教育链精准供给+评价链实战导向+创新链多维赋能”的融合人才引育体系。根据规划,到2027年,将凝聚集成电路产业顶尖人才团队4个,自主评审人才45人以上,累计引进省级以上人才40名,产业人才供给总量累计突破3.3万人,万亩千亿平台产值突破1100亿元。“坚持‘企业定标准、市场验能力’,健全以薪酬、经历为评价标准的市场化人才评价体系,试点开展领军人才自主评审,深化主导产业人才‘白名单’制度,探索技能人才‘一评双证’,持续擦亮‘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共兴’人才工作金名片。”越城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要求,人才方面将抓好6个方面改革任务。如落实校院企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建立“企业精准出题—院所靶向荐才—政府高效匹配”的“科技副总”精准选聘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主导产业领域“产业教授”双聘制度;鼓励区内高层次人才入驻绍兴文理学院驿站、绍兴市高层次人才编制池,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做大产业人才“蓄水池”。深化人才发展体制综合改革方面,将深入推进产才融合集聚区、重点产业人才专项改革试验区建设,出台实施人才评价“分层分类”、企业聚才“授权松绑”等改革举措,加大对紧缺人才的支持力度;深化实施人才企业培育“攀登计划”,推动人才科创基金高效运作,创新“拨投结合”“先支持后转股”等市场化支持机制。
产学一站式通到企业上
如何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取得更多硬核成果?作为改革的试验场,高能级科创平台率先探索。
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目前已有200多位硕博人才长期在越城工作、生活,在集成电路、医疗器械等领域开展前沿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及高科技产业项目孵化。“成立的30多个研发团队,全部由业内权威专家领衔,有力推动创新成果持续产出。”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介绍,研究院已孵化多家科技型企业,与芯联集成、浙江震元、振德医疗等30多家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如去年底,研究院与越城本土企业“华越芯装”深化合作,着力提升芯片封装工艺技术和攻关新产品热仿真、IC封装测试等关键技术等。
“成果转化体系将更加完善。”区科技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根据安排,越城将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改革,优化科技特派团试点;定期组织科创平台、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等开展对接交流;支持人才特派员、科技特派员到重点企业“驻点”开展合作研究,深度参与科学研究、产品转化、市场拓展等环节。
此外,越城区将进一步加强与绍兴文理学院等高校的衔接,加快杭电绍兴校区建设,积极打造集成电路公共实训基地。目前,越城正高起点建设杭州湾创新港,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建设“校区、城区、园区、社区”多元融合的科创片区,配套科研、教育、转化、服务等功能板块,打造教育科技人才要素融通的核心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