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轻骑兵”送来“暑期宝藏课”
日期:08-28
孩子们在上国画入门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记者 殷俊
报班费用高昂、课程质量参差不齐、接送奔波劳累……暑假里,这些现实的“拦路虎”往往会让家长给孩子设计的美好假期计划大打折扣。而灵芝街道大树江社区推出被居民称为“暑期宝藏课”的系列公益培训课程,以“零费用、零距离、全龄段”的独特魅力,将高质量的文化艺术教育送到居民家门口,成为这个夏天最受追捧的“清凉福利”和文化盛宴。
家门口有了“艺术殿堂”
“和孩子一起学画螃蟹,太开心了!”家住湖风晓园的年轻妈妈胡丽娜脸上洋溢着笑容。从7月18日到22日,连续五天的下午,她都会骑着电动自行车,花几分钟把儿子吉吉送到大树江社区文化礼堂,听书画家汪金林老师的国画入门课。两个半小时的课里,不少家长和孩子都沉浸在水墨丹青的世界里。
“最初看到课程安排时,简直不敢相信,汪老师学画40多年,还在美国办过多次画展,没想到这样有名的书画家会亲自来教我们。”绍兴市鲁迅小学人民路校区二(10)班学生俞嘉懿的家长感慨,“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同学,而且老师教得特别生动,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怎么握毛笔、调墨色,连我们大人都跟着学到了不少知识,这比单纯送孩子去兴趣班有意义多了。”
据大树江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超介绍,街道和社区一起精心策划,在社区文化礼堂推出了7个项目的公益培训课程,时间跨度长达一个多月。其中,培训时间最长的当数莲花落课堂,授课老师是社区里的名人——“莲花书记”钱国良。钱书记不仅教唱腔、教动作,更带领学员们排演了完整的莲花落节目。前不久,这个由小学员表演的节目还登上了街道夏夜文化演出的舞台。
葫芦丝演奏课上传出悠扬的乐声,孩子们的手指在音孔上灵活跳动;少儿方言口才课上,孩子们用软糯的绍兴话念着童谣;手机摄影课上,大家跟着老师学习构图、用光,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少儿古典舞课上,小女孩们舞动水袖,体验着东方韵律之美……这个暑假,大树江社区文化礼堂里弦歌不辍、舞姿翩跹,恰如一个微缩的“社区文化艺术学院”。
值得一提的是,手机摄影课、国画课、葫芦丝演奏课这三门课程明确标注“不限年龄”。于是,课堂上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温馨景象:银发的长者与垂髫的少儿同坐一室,父母与子女成为同桌学友。他们一起调试镜头,一起吹奏练习,一起挥毫泼墨,不仅促进了亲子交流,更构建了和谐融洽的社区学习氛围,成为“全龄段”包容性教育的最佳诠释。
“文艺轻骑兵”点亮社区
“孩子抬抬脚就能自己走到小区门口的文化礼堂去上课,省去了我们烈日下接送奔波之苦,安全又便利。”众多家长感慨,这“最后一百米”的打通,极大降低了家庭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让公益福利的效益实现了最大化。
便利之外,这些免费课程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李超自豪地说:“我们的课程可不是随便玩玩。不但种类丰富,从锻炼动手动脑能力的手工绘画,到活力四射的舞蹈,再到探索奥秘的立体纸艺,以及能歌善舞的音乐启蒙,应有尽有。这些课程少则五次课,多则十余次课,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能让孩子真正学到点东西,而不是浅尝辄止。”
那么,如此高质量的课程,师资从何而来?李超介绍,其背后是一支强大的“文艺轻骑兵”。任课老师大多是灵芝街道文联的文化名人和骨干,他们秉持着文化惠民、服务社区的志愿精神,将知识和艺术无私地奉献给居民。如绍兴大书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方天也是这个“宝藏课”阵营的一员,教授绍兴方言,用专业的力量守护地方文化的根脉。“这些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极大地提升了社区教育的品质和格调,让居民们得以近距离感受名家风范,享受到了高品质的文化艺术滋养。”李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