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解码乡土记忆赋能乡村振兴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03版:滨海潮声       上一篇    下一篇

  ■ 见习记者 朱灵斐

  通讯员 陈世宇 文/摄

  近日,浙江省文物局公布2025年第一批乡村博物馆名单,滨海新区渔村村渔猎文化展示馆、皇甫庄村村史陈列馆成功跻身省级乡村博物馆阵列。加上此前已有的6家省级乡村博物馆,新区省级乡村博物馆数量增至8家。这些浸润着乡土气息的公共文化空间,正以独特的方式解码乡村记忆,成为激活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老物件里藏着乡土记忆

  乡村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在于将散落的乡土记忆凝结为可触摸的具象载体。不同于城市博物馆的宏大叙事,这些乡村博物馆里的展品,都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文化印记,展示着村落的历史沿革与民俗风情。

  近日,记者来到沥海街道渔村村渔猎文化展示馆,腰网工具、量水杆、捕鱼衣等不同时期的老物件按年代整齐陈列,墙面上数字化大屏幕循环播放着捕捞文化、围涂文化相关动画视频。馆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艘按原有渔船比例缩小制作的渔船模型,船舷上还保留着岁月留下的修补痕迹。

  “很多老物件都是村民们自发捐赠的。”渔村村党总支书记赵海丰轻抚着一件补丁摞补丁的捕鱼衣对记者说,这些老物件承载着几代渔民的生存智慧,现在通过博物馆展示出来,能让年轻一代记住他们的根与乡愁。

  孙端街道皇甫庄村村史陈列馆,以“水韵皇甫庄”为展览主题,通过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水乡新貌三大板块,结合实物展示、图文解说、场景复原等形式,全面展现村庄千年历史脉络。馆内不仅陈列着百袋网、石磨等乡村老物件,还精心打造了“包公殿看社戏”等沉浸式展陈区,半台在岸、半台在水的独特戏台构造,仿佛让人穿越回百年前的水乡社戏现场。

  从文物展示到文化体验

  “欢迎来到渔村村渔猎文化展示馆,您现在看到的这面墙,记载了我们渔村的捕捞历史,是我们祖辈‘捕捞文化’的生动见证……”昨天,渔村村渔猎文化展示馆讲解员带领研学团队为其进行讲解。

  作为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乡村博物馆正以研学、讲座、培训等多元创新的形式激活乡土文化的生命力。渔村村渔猎文化展示馆创新推出“渔民讲师团”,聘任老渔民担任实践教育老师。近期,渔民陈金昌和金火林就走进沥海中心幼儿园,为孩子们详细讲解出海捕鱼的开船仪式、生活必需品准备等知识,并现场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织渔网技艺。“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把渔猎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陈金昌说。

  皇甫庄村村史陈列馆则深度融入孙端鲁迅外婆家研学线路,成为吸引绍兴及周边地区学生开展非遗体验、文学溯源等研学活动的重要节点。“依托鲁迅外婆家等历史遗存,我们结合《社戏》中‘月夜行船’‘戏台看社戏’等文学场景,重点展示当地延续数百年的社戏文化。”该陈列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陈列馆通过戏台模型、戏剧表演影像等展陈手段,再现了社戏戏台“半台在岸、半台在水”的独特演出形式,同时还收集了村民口述的社戏记忆音频,让乡村记忆更具温度。

  赓续乡村文化根脉

  “通过村民们口述的音频,乡村记忆更具象,文化根脉更有特色。”日前,上海游客陆女士在聆听完皇甫庄村的社戏故事后感慨道。如今,滨海新区新增的2家省级乡村博物馆正以“乡土、乡情、乡愁”为纽带,因地制宜解码当地文化基因,依托农耕文化、产业特色、非遗技艺、名人乡贤等资源,推出类型丰富、格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展陈体系。

  如何让乡村博物馆摆脱“建成就闲置”的困境?滨海新区给出了清晰路径。“乡村博物馆不应是文化孤岛,而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滨海新区社会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让乡村博物馆与文旅深度融合,拓展“博物馆+”多元业态,设计更多文博研学游线路与互动体验活动,引导青少年走进乡村博物馆,将静态参观转化为动态参与;探索“展览+文创+旅游”产业模式,融合文化展陈、研学体验、特产供应等多元功能,激发乡村博物馆的富民惠民效益,真正让这些文化空间成为凝聚乡愁、重塑认同、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