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高晟
【事】近年来,越城区全力打造“首店首选地、首发集聚地、首秀策源地”,塑造城市商业新名片。在首店经济的助力下,越城区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4%,居全市第一。(8月22日《今日越城》)
【评】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越城区首店经济的热度,早已超越单个门店的经营范畴,成为城市消费升级的生动注脚。在“首店首选地”的定位下,越城的探索不仅是引入几家网红品牌,更是在寻找古城消费活力与现代商业逻辑的契合点,这条破局之路,藏着城市商业转型的深层思考。
首店经济的核心价值,不是“新品牌+新门店”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品牌的“首发性”激活消费的“新鲜感”,进而重塑商业空间的吸引力。越城区深谙此道,没有盲目追求首店数量,而是瞄准“浓度”与“质量”双提升。绍兴天地将老厂区转型为“历史感与未来感交融”的消费地标,近七成的城市首进品牌形成集群效应;银泰商圈引入二次元谷子店;国金大悦城聚集奈尔宝等家庭消费首店,这些布局精准抓住了不同群体的消费偏好。年轻人追逐的“漂亮餐”场景、家庭客群需要的亲子空间、二次元爱好者钟爱的IP周边……让首店不再是孤立的打卡点,而是串联起多元需求的消费节点。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首店生态,正是越城消费市场能实现“半年红”的动力所在。
此外,越城的首店经济没有止步于引进来,而是在探索留得住与长得大的长效机制。政策层面,将首店经济纳入夜间经济支持政策,对运营主体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为商业载体引入首店提供了实际激励。载体层面,从绍兴天地的“街区+MALL”创新形态,到迎恩门风情水街的场景拓展,不同商业空间凭借独特定位承接首店资源,避免了同质化竞争。更重要的是,越城没有忽视本土品牌的培育,提出要孵化如“绘璟轩”般的本土现象级品牌,这种“国际视野+本土情怀”的思路,让首店经济既有外来品牌的“新动能”,又有本土品牌的“根与魂”,避免了陷入“重引进、轻培育”的短期陷阱。毕竟,真正成熟的首店经济,不仅需要外来品牌带来的新鲜感,更需要本土品牌成长起来的生命力,二者互补,才能让消费市场持续焕发活力。
越城首店经济的火爆,折射的是古城在现代化转型中的消费新需求。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蕴,不是商业发展的包袱,而是可以与首店“新奇特”基因融合的宝贵资源。老厂区变身潮流商圈,当本土品牌与国际首店同台竞技,越城正在以首店经济为纽带,促使古城的历史感与消费的潮流感碰撞出火花。展望未来,笔者以为,越城若能持续深化“政策+载体+活动”的模式,让首店经济不仅服务于短期客流增长,更能成为推动城市商业结构优化、消费品质提升的长期动力,那么越城的首店经济之路,或许能为更多古城转型提供可借鉴的成功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