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越强
提高思想认识,服务发展大局。聚焦公共服务,形成需求供给。夯实制度基础,提升管理效能。发挥组织优势,凝聚工作合力。
当前,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越城区流动人口数量逐年递增,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流动人口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成为越城区实现“首位立区 幸福越城”的重要举措。
保障情况
目前,越城区已出台涵盖技能培训、子女教育、就业扶持、公共卫生、居住环境等全方位的政策体系,有序推动“新老越城人”共享发展成果。
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加快完善,制度建设不断强化。加强工作统筹。健全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加强专管员队伍人员配备,建立定期会商工作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体系。健全政策体系。越城区2016年推行新型居住证制度,2017年实施量化积分申评制度,2018年以来多次调整户籍政策,逐步放宽投靠亲友、投资购房等方面的落户条件。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动态梳理并公布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现代化新居民管理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保障水平有序提升。提升人口素质。精心谋划课程,根据“心愿”清单量身定制“点单式”公益课活动。联合绍兴开放大学,探索成立“越新学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新业态就业群体、“两新”党员和技能人才等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加强教育保障。建立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稳步提高公办学校就读率。分类探索“绿卡生”入学渠道,通过新建工业区配套学校、优化聚居区招生政策、统筹散居区入学名额等方式,实现随迁子女100%相对就近入学。提高医疗水平。联合流管、卫健、医院等力量动态掌握流动人员健康状况。流动人口在卫生健康方面已基本实现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服务。全面开展流动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儿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孕产妇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改善居住条件。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多层次、差异化的住房供应体系,推动落实流动人口住房保障问题。深入实施“乐享安居”工程,联合建设、流管、房管等部门共同商讨人才公寓租赁政策,面向新业态就业群体推出普惠性租赁住房。
公共服务方式更加便利,数字化应用有效支撑。首创推进“新居民”一类事改革。依托浙里办建立“越安家”平台,集租房、就业、办事、托育、党建、申报信息、政策发布等服务于一体,实现流程统一、过程闭环,有效破解办事手续繁、政策落实慢等问题,加快推动“新老越城人”深度融合。强化全方位数据分析。探索完善“一库一图”,即区域人口分布地图、人口基础信息库,每月滚动排查流动人口并动态更新,努力实现对人口管理数智善治。推广数字化服务应用。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探索信息共享,实现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出租房登记及四大类型居住证网上申领、快递送达“零跑腿”服务。依托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开展流动人口动态监测。
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随着流动人口进一步融入城市生活,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居住地的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自主融入意识增强,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更高要求。以85后、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流动人口成为流入主体,融入城市的意愿不断增强。但目前流动人口在居住条件、社会保障、养老等方面与本地居民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还有待提升。
生活期望值提高,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前期针对近千名流动人口进行了问卷调查,超过60%的流动人口希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职业培训,49.76%希望加强资源供给,44.71%希望优化医疗服务,38.94%希望改善居住条件。但目前资源分布不均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响应敏感度上升,对公共服务供给匹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智能化时代加速到来,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供给响应的敏感性、及时性、适配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业失业形势预判、欠薪风险处置、生活物资保障等方面的态势感知、预警处置和适时匹配能力亟待进一步增强。
对策与建议
吸引人才,不仅要用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来“保原有”,更要让流动人口个人素养与城市总体形象的融合度不断提升以“强全体”。
提高思想认识,服务发展大局。构建服务标准。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统筹考虑流动人口需求和财政承受能力,动态调整项目覆盖人群范围和待遇标准,推动符合条件的未落户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全力引才留才。出台人才招引相关优惠政策,着力在促进广大青年流动人口“流进来”和“留下来”上下功夫。深入推进“新居民”一类事集成改革,让更多惠民政策举措直达快兑、免申直享。关注人口流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密切关注流动人口动态变化,认真分析研判人口流动形势,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聚焦公共服务,形成需求供给。完善就业保障。强化创业贷款贴息、创业者社保补贴、创业场租补贴等政策扶持。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时更新企业招聘信息,方便流动人口高效、快捷就业。健全网约车、快递、外卖等新业态从业者社会保险制度,探索通过政策优惠、行业制约等方式,鼓励流动人口积极参保。强化成长关爱。优化就学供给,探索“积分入学”机制,让流动人口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逐步解决其就近入学、入学资源平均等问题。打造暑期关爱项目,强化假期托管服务。
探索乐享安居。支持发展长期租赁市场,着重增加小户型、低租金的租赁住房供给。逐步放宽落户限制,落实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完善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夯实制度基础,提升管理效能。加强信息采集。切实加强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队伍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对企业、房东、中介机构等开展集中培训,督促做好“人来申报”“人走注销”,提高流动人口及出租房屋的登记率。全面摸底排查。深化“敲门日”行动,组织各种力量深入开展上门走访,多渠道、全方位开展风险隐患排查,精准采集流动人口信息,进一步提升规范化水平。坚持数字赋能。加快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强化社区资源整合和应用场景开发,打造触手可及的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推动“新老越城人”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发挥组织优势,凝聚工作合力。强化部门联动。建立衔接配合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形成覆盖全区、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优化数据共享。加强本地流动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探索政府部门、通信公司、水电煤行业数据整合,实行动态监测,为优化调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协作优势。制定流动人口教育培训年度计划,依托“越新学院”等平台,开设职业技能提升课程,量身定制相关课程,持续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职业技能培训。
(作者系越城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