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茹晨鸿
绍兴市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瞿幼芳写过小小说、散文,也为报刊的副刊撰写过文章。但每当夜深人静,独自伏案写作时,她心里总藏着一份对儿童文学的牵挂——那些童年读过的故事,那些曾让自己心动的温暖,总会在不经意间冒出来。
为孩子们提供精神食粮
2014年,瞿幼芳终于下定决心,动笔写下了第一篇科普童话《谁的尾巴最美丽》。“当时我坐在书桌前,脑海里浮现出小时候观察小动物的场景,一边琢磨着如何把‘动物尾巴的功能’这一科普知识融进故事里,一边想象着孩子们读到时的样子,不知不觉中就写完了整篇童话。”这之后,瞿幼芳把稿子投给了一家杂志社,心里既期待又忐忑。
很快,瞿幼芳收到了编辑的回复,对方夸故事生动,还鼓励她“多写写,你很适合创作儿童文学”。这份认可像一束光,彻底点燃了瞿幼芳创作儿童文学的信心。
于是,从2015年开始,瞿幼芳正式把重心放在了儿童文学创作上,其中科普童话占了很大比重。之所以对科普童话情有独钟,是因为她一直记得小学课本里的两篇课文——《小壁虎借尾巴》和《在牛肚子里旅行》。“小时候读这两篇文章时,我根本没觉得是在学知识,只觉得故事好玩极了,直到老师讲解相关知识时才恍然大悟。那种在故事里不知不觉学知识的体验,让我特别难忘。”正因此,瞿幼芳创作科普童话时,也一直抱着“寓教于乐”的想法,让科学知识跟着故事走,让孩子们在津津有味读童话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就像小时候的自己一样,在快乐中收获成长。
2019年9月起,瞿幼芳在《男生女生》杂志上开设专栏《童话万花筒》,每月刊登一篇科普童话,受到杂志编辑和小读者的好评。
“我希望能壮大儿童文学创作的队伍,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有趣好看的精神食粮。”瞿幼芳说。
让平凡也能发光
童话《吃字的日记本》、儿童小说《绿豆芽展览馆》是瞿幼芳创作生涯的两个里程碑,前者获2023年“小百花”儿童文学奖,后者获2024年第五届谢璞儿童文学奖提名奖。
《吃字的日记本》讲的是小女孩悦悦买了一本含羞草日记本,每天都在上面写日记,可过了一晚,字都会离奇消失,后来小女孩才明白是因为自己写了“得意、骄傲、学霸”一类的夸耀词,导致日记本“害羞”了。明白原因后,悦悦尽量减少写这类词汇,含羞草日记本也克服了“害羞”的毛病,不再“吃”字,偶尔还会送诗给她。就这样,她们成了好朋友。
在这篇童话中,瞿幼芳将含羞草“害羞”的特点当作故事核心设定进行创作,“创作时,我反复琢磨‘含羞草特性’与‘谦逊’的关联,既怕设定太复杂,孩子不懂,又怕太浅白,没味道,直到调整了3次‘吃字’的细节,才觉得恰到好处。这篇童话想传递的是,真正美好的关系,需要以谦逊和真诚为基础。”瞿幼芳表示。
《绿豆芽展览馆》则是源于她对校园生活的观察:小学女生李萍萍内向不起眼,新学期老师让大家带绿植布置教室,李萍萍家里没有绿植,但也想为班级出力,灵机一动,想起了科学学具中有几粒绿豆,就在瓶子里种下了,发芽后拿来了学校。她担心老师看不上,也有同学议论绿豆芽拉低了植物角的“颜值”。但班主任并没有嫌弃“丑小鸭”似的绿豆芽,反而号召大家一起种绿豆,发芽后拿来,40盆绿豆芽高高瘦瘦,放在班级的植物角中,反而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件事还受到了校长的表扬。老师的举动温暖了萍萍的心,使她由胆小内向转变为自信从容。
这篇小说的核心想告诉孩子:哪怕你的努力普通、微小,也一定不是无用功,最后都会被发现,同时也想致敬那些能“看见每一个学生”的老师,是他们的尊重,让平凡也能发光。
在沉淀中奔赴未来
在不断地学习和创作中,瞿幼芳渐渐体悟到了优秀儿童文学的特点,她认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具备:儿童性,真正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文学性,语言、结构、意象经得起反复诵读,文字本身就能给儿童带来审美愉悦;可读性,情节有趣、节奏得当,让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教育性,传递爱、希望、勇气等基本价值,但“教育”拒绝说教,必须隐形,通过故事自然流露,让人回味无穷。“如任溶溶的《没头脑和不高兴》,汤汤的童话集,安房直子的《手绢上的花田》等都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瞿幼芳说。
今年7月,瞿幼芳加入了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借着这个契机,瞿幼芳打算沉淀下来,好好学习名家的优秀作品,从中汲取养分。“我觉得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很经典,回味无穷。我在网上买了《儿童文学》杂志,是从1963年到2023年的电子版,因为小学时看过《儿童文学》,对那些优美的故事一直念念不忘。这段时间,我在看20世纪80年代的《儿童文学》杂志,看到那些在心里回味了几十年的故事,又重新出现在面前,真像见到老朋友一般欢喜。”瞿幼芳说,未来,她将继续创作童话和儿童小说,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给成长中的孩子温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