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建松
一长排的书脊里,我轻松看到了《选调生》这本书。拿到手,我首先感觉是厚重,毕竟是500多页的长篇小说。当今精准切入现实痛点、难点的虚构作品不多,好多是打着现实主义旗号的虚假作品。5天后我看完这部44万字的小说,感到选对了——这是近年来直面现实、值得一读的好小说。
选调生,就是组织部门从高校优秀应届毕业生中选拔、提前招聘的党委政府基层公务员,是领导干部的后备人才。这些高学历大学生往往具有愿意从基层做起的决心,在实践中充分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社会现实难题,有想做事之心,有能做事之力。我一直以为选调生是近年出现的新事物,一搜索却发现,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21世纪开始后才日渐成熟。我们生活中就遇到过很多选调生,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
我是在有了以上认识后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因为小说叙述者是“我”(丁晨辉),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一直认为是作者刘旭峰的“自传”。小说以七十七节的篇幅,连贯叙述了“我”作为一名选调生,围绕着一个个鲜活的基层人物,通过解决具体的一桩桩矛盾,面对生活和事业,从一开始的充满憧憬,到失落迷惘,再到自我调整,再到积极进取,从而塑造了新时代选调生的形象——走出一条为理想而努力求索的人生之路。这和当今那些躺平、“饭圈”等充满消极思想的精神状态,是多么不同。
小说写了1999年到2002年之间的事情。选择这样的时间点,并不仅仅暗示世纪之交,其实更是暗示我们国家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基层会遇到更多的矛盾,于是展示了一个利于小说铺开的大背景。果然,丁晨辉进入古城镇政府以后,先是在党政办公室任职,他自问:“一旦开始上班了,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呢?”然后对一成不变的生活陷入困惑,他自问:“工作难道是这样的吗?那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想去大城市谋生,结果一个月还是没有找到好工作,又返回基层决心去包村。这一转变也是符合很多人特定时期的真实想法的。
小说具体写了征税、抗洪、夏粮收购、露天禁烧秸秆、绿化、信访、选举等几件代表性基层事件。里面出现了很多矛盾、很多困难。这些困难有时很难解决,他自我鼓励:“办法总要想才会有。”在一次次工作中,丁晨辉从一个“书呆子”,成长为一个大家认可的“人才”。我对小说中这段议论很有感触:“遇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善于观察,善于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我感触的那一点,不只是“调查研究”这个方法论,更是里面蕴含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在丁晨辉的成长中,遇到很多帮助者、支持者,比如当机立断的赵书记、善于提携后人的陈副镇长、遭遇不公而心态平和的致清叔等,也有一些反面角色,比如为上位而搞小聪明的王秘书、依仗“上面有人”对抗组织的郭土林等。从地市级,到县级,到所在乡镇级,再到村里,小说呈现了广阔的基层社会和形形色色的角色,正是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让小说具备更多的现实意义,如果没有那些反面角色制造矛盾,不仅会削弱小说的真实性,也不利于小说在解决难题中推动情节——这才是让选调生进入基层锻炼的真正原因吧——基层,确实利于个人成长。
这是一部可以从多角度理解的小说。可以说它是一部青年成长小说,可以说它是一部职场小说,也可以说它是一部关于乡村振兴的小说。小说写到丁晨辉遇到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的难题时,经过调查后发现,是农机收割时把秸秆截得太高,只需调整收割位置就可以。丁晨辉就是这样一位会思考、会解决问题的“人才”:他把瘸子介绍给残联扶贫基地,扶持鱼塘开发和白芷种植基地,扎扎实实做利于老百姓的小事,在一桩桩小事中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也让自己获得成长和荣誉。这种荣誉,不是花言巧语得来的,而是一心为民得来的。
小说用很多篇幅来书写主人公的“恋爱史”,初恋韩颖、老同学秋华、通过介绍认识的艳芬、求而不得的雪萍……没有这些恋爱事件,还叫青春吗?当然,这些事件都是“书呆子”式的纯洁爱情,没有出格过火的描写。这也是这部长篇小说的特色之一吧:作者不愿意去做哗众取宠的叙述者,而只去做一个体验者、思考者、人生求索者——我认为这样的定位确实很好。
作者系诸暨市草塔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