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杨汛桥的抗战记述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06版:新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张永良

  柯桥区杨汛桥街道抗战时虽说地处绍兴乡村,却紧临钱塘江和萧山县(今杭州市萧山区),境北有西小江、浙东运河、萧甬铁路、萧绍公路、萧绍海塘,过了海塘就是萧山沙地,沙地的北面就是钱塘江,江对面就是陷于日寇之手并驻有重兵的“下三府”(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西北通向临浦、义桥、戴村等地,是通往诸暨、金华的必经之路;东南有大路通钱清、湖塘、夏履、漓渚,离诸暨、金华也不远,驻在这里的抗战部队,随时可以杨汛桥为基地,反攻萧山、杭州乃至经“下三府”进逼上海,因此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日寇除经常出动飞机轰炸杨汛桥外,驻“下三府”的日寇,还不时出动,攻打钱塘江南岸的绍兴等地。

  抗战初期,杨汛桥驻有62师、66师、72师、79师等国民政府的正规军,到日寇发动“宁绍战役”时,防守这一带的就只有79师和浙江人民抗日自卫总队第八支队了。

  1940年1月22日,日寇第22师团86联队联队长真田穰一郎指挥日寇利用大雪、大雾天气,深夜偷渡钱塘江,在南岸六百亩头登陆,携飞机、大炮、战车等,袭占了萧山县城和长山炮台,利用长山居高临下的地形,架设重炮轰击杨汛桥等地,给抗日军民造成重大伤亡。

  日寇为了巩固萧山这个钱塘江南岸的桥头堡,出动精兵东攻绍兴,南打临浦,以步步为营的战略,确保萧山的据点。1942年4月,发动了“浙赣战役”,占据绍兴、临浦等地。当时第八支队一部在沙地楼下陈村与日寇拼刺刀,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

  第八支队把主力集结于衙前凤凰山力拒日寇,司令部设在卫家村。日寇除以机械化部队沿萧绍公路攻击前进外,另以一部乘汽艇在衙前后方的如意寺登陆,夹击守军。在敌人陆、空、炮、战车的压制打击下,第八支队难以力敌。除一部由卫家村卫金法父亲带路,经昭东、大义穿过新甸撤到夏履外,余部多数战死在丁村、杨汛桥等地。

  日寇为了泄愤,火烧卫家村并残杀村民多人。第八支队一部撤至西小江会缘桥时,长山炮台日军开炮炸毁了大桥。当第八支队撤到杨汛桥时,日寇的炮火又炸断了杨汛桥的古临江大桥。第八支队面临着前有大江,后有追兵的境况,只能在严寒中攀着渔箔渡江,许多受伤的、不会游泳的官兵,淹死在西小江。

  此战后,杨汛桥一度成了中日双方拉锯的战场。“宁绍战役”后,抗日队伍从杨汛桥出发攻打长山,经一夜苦战,3000多人的部队,回来的不到百人,可见战斗是何等惨烈。西小江两岸的硝烟未散,乡里首富“坤店王”便发动乡民为第八支队阵亡官兵捐款捐物,他自己除了捐款外还捐出土地安葬烈士忠骸。

  杨汛桥本地及附近村民抗日杀敌的故事不胜枚举。汪六斤、周玉堂、姚飏、周友泉……约有上百人,抛弃了安逸的生活,从军杀敌,可胜利归来的,寥寥可数。萧山衙前镇里东徐村的徐木定,14岁去义桥学理发,他曾与师父合力把一个日军头领的头颅砍了,师徒分别,他由此投奔了新四军。

  日寇小川部队初来杨汛桥时,驻在礼陀山五峰寺,山下的蒲荡夏人十分愤慨,曾于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火烧五峰寺。日本部队逃到道士坳上的青莲古寺暂住,悍不畏死的蒲荡夏人,又火烧了该寺。小川部队驻扎到当时属新安乡的后梅村陆氏新祠堂,通过维持会向新安乡要粮、要钱,抓壮丁,孙家桥老人孙民钊置生死于度外,单刀赴会,直入新祠堂,面见日酋小川,代表村民与其谈判。孙民钊后来说:“日寇都是纸老虎,只要你比他凶,他就怂了……”

  里东徐村有一名浙大学生,杭州沦陷时在家养病,病好后浙大已迁往贵州湄潭,他便天天到杨汛桥张神殿前宣传抗日直到抗战胜利。宣家人宣宜根去上海学徒,他改名“宣制晖”,参加地下党组织,后来去了苏北根据地。

  杨家台门的张长宁带领游击队在萧绍公路的莫家港、转坝头之间埋设了几个地雷,炸死了10多个日本侵略者……此等抗日事迹不胜枚举。

  抗战并不全是烽火前线,后方战场也活跃着杨汛桥民众的身影。笔者的祖父和父亲在上海采购棉布、西药、五金等物资,冒生命危险支援大后方,再把大后方的桐油、茶叶、水果想方设法运出来出售,为抗日筹款。我的祖辈、父辈告诫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杨汛桥的抗战事迹必须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