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绍兴市文化下乡出征仪式举行。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惠民工作,文化下乡旨在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推动全市各类优质文化资源更好、更精准地惠及广大群众,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送文化下乡已经不是简单的送戏、送电影、送展览下乡,而是以文化为媒的“双向奔赴”。在以“下乡”的形式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过程中,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记者 王敏霞
“三下乡”来了
“仅8月份就有10场活动需要送到乡村。”绍兴大剧院演出运营部沈豪杰说,目前已先后走进了柯桥区兰亭街道的古筑村、桃源村、任家畈村,以及越城区陶堰街道的亭山村、金墅村等。
8月中旬开始,绍兴大剧院演出运营部就进入忙碌状态,“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化大巴送戏下乡活动再次发车,为对接乡村送去一场场融合了越剧、歌舞、小品等丰富形式的文艺演出。
“高温天,对于下乡演出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演职人员一动就大汗淋漓,汗水流到眼睛里刺得眼睛都睁不开。”沈豪杰说,考虑到高温酷热,为了配合村民作息,演出时间相对灵活,以村民到场情况决定开场时间。
这个夏天,诸暨市文化艺术中心(诸暨市越剧团)青年演员们也一直在排练和演出。在7月22日举行的2025年绍兴市文化下乡出征日当天,青年演员带着越剧经典折子戏,来到诸暨市次坞镇沈河村,为当地百姓送上夏日的文化大餐。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下半年将精心排演精品折子戏等节目,送戏下乡到每个乡镇。
8月22日至28日的越城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计划也已经公布,近50场电影将在越城区的各镇(街)放映,《末路狂花钱》《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小小的我》《唐探1900》等多部精彩影片将送到基层,为村民送上文化纳凉大餐。
从戏剧、舞蹈、相声等文艺演出,到送电影、送展览,再到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活动,一场场备受欢迎的视听盛宴下乡,既能持续增进百姓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也有助于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激发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绍兴市科协组织市县学会和科技专家开展“三下乡走进文化礼堂”“科普大篷车下基层”等系列科普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今年已累计开展近200场次。“下一步,全市科协系统将持续依托学会、科技小院、科研院所等力量,开展科普下乡志愿服务活动,掀起科普热潮,让更多科学技术惠及群众。”绍兴市科协有关人士表示,通过这些活动真正做到送农户之所盼,教农户之所需。
据悉,文化下乡作为我市实施多年的文化惠民工作,一直有序开展。2025年上半年,全市已完成送戏下乡775场、送书下乡8.6万余册、送展览下乡568场,开展各类文体活动近2万场次,服务群众近450万人次。
你点我送
打开“浙里办”App中的“绍兴数智礼堂”应用,找到“服务点单”中的文艺演出清单列表,点击“预约”就可以进行在线点单,演出地点设在网友指定的文化礼堂。该应用系统会根据选单的多寡情况,自动派单给“预约”票数最多的礼堂。从目前点单情况看,上虞区小越街道倪梁村文化礼堂以294票预约到了由梅花奖得主吴素英出演的越剧折子戏《骂堂》,其他的戏曲折子戏也被多个文化礼堂预约成功。“浙里文化圈”平台也推出了你点我送文化下乡订单式服务,不仅送戏下乡,也送展览、图书、讲座下乡。
“在演出团队的节目编排上,也逐渐实行精准对接。”沈豪杰介绍,目前文化大巴送戏下乡活动有3支演出团队,演出内容包括越剧、鹦哥戏、莲花落、歌舞、小品等,下乡前会根据对接乡村的具体情况安排演出日程,“如送戏到嵊州、新昌等乡村,以越剧折子戏为主,运营团队会根据村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送文化下乡。”沈豪杰说。
作为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一支新生力量,文化特派员改变了以往送文化下乡“一阵风”的做法,实现了文化服务由“送”到“种”的转变。
自2024年浙江省全面推行文化特派员制度以来,绍兴积极响应,精心选派绘画、舞蹈、农林等专业人才,深入各区、县(市)及镇街开展文化服务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文化特派员成为激活乡村文化活力的“生力军”,他们精准对接乡村文化需求,不仅带来了文化资源,更激发了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推动了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8月15日至17日,以“烟火盛夏 乐在溪北”为主题的古今潮玩市集,在诸暨市璜山镇溪北村火热开幕。夜市融合了溪北特色小吃、非遗手作、草坪音乐会、儿童游乐场、古风武士机器人、小火车游园等诸多元素,极大提升了游客体验。这场乡间夜市活动,由绍兴市文化特派员马晓芸团队策划发起,她通过“传统+科技”“非遗+创意”等多元融合,实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这个暑期,上虞区百官街道的文化特派员有了新任务,该街道创新推出“文化特派员+春泥计划”暑期成长营,自活动开展以来,已累计举办各类文化课程60余场次,惠及未成年人近2000人次。
我市各级公共文化馆通过“艺启同行”项目,完善“文化下派员”队伍,构建直达村(居)的艺术辅导路径。“每位文化下派员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结对的乡镇(街道)、村(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激发群众艺术欣赏和表演的需求,营造浓厚的全民艺术普及氛围。”绍兴市文化馆有关负责人介绍,同时将以当地文艺队伍为依托,创作并编排一个以上文艺作品,参加所在区、县(市)组织的文艺大比拼。
一堂演,千堂看
8月23日晚,柯桥区齐贤街道齐贤村文化礼堂周末剧场越韵袅袅,由绍兴市俞越芬芳艺术团带来的越剧《五女拜寿》,吸引了众多村民涌入礼堂观看。除了现场演出,文化礼堂工作人员还通过“绍兴数智礼堂”应用一体机,对演出进行了直播。没到现场看戏的戏迷,可以通过“绍兴数智礼堂”应用欣赏演出。
7月16日晚,绍兴“村BA”总决赛打响,滨海新区斗门街道斗门村队和诸暨市店口镇店口社区队在绍兴市阳明中学体育馆内展开最后的角逐。这场赛事也通过“绍兴数智礼堂”进行了直播,村民们通过手机为队伍加油。“今年的篮球比赛特别热闹,我们村的篮球队打进了市里的决赛,我和几位老球迷都是通过‘绍兴数智礼堂’看直播,这也是一种加油和支持。”滨海新区斗门街道斗门村的一位村民说。
为确保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我市持续深化数字赋能,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实现文化资源跨时间、跨空间的共建共享。尤其是“绍兴数智礼堂”具备视频直播功能,实现“一堂演,千堂看”,极大地提升了传播力。
“绍兴数智礼堂”自2022年7月启用以来,给全市的农村文化礼堂插上了“数智”翅膀,也实现了线下体验和线上服务的互补。通过这一应用程序,乡村文化礼堂不仅能够实现点单服务,村民们还能线上报名越剧、舞蹈、乐器等多门才艺课程,线下向名家“拜师学艺”。同时,上传原创文艺作品,参与云擂台,获得在大型演出中表演的机会,还可分享乡村美景、美食、村礼,与各地同乡开展互动交流等。
我市还推出了绍兴市公共文化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全市7家公共文化馆利用丰富的数字资源,让村民们在线上享受各类文化大餐,还能在线预约名家演出、义诊服务、法律咨询等线下活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