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 声
近日,总规划面积2800亩、总投资约4亿元的滨海新区北部现代农业产业农旅观光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融合特色民宿、餐饮服务综合体、农事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及农业附属用房等功能,将把这片农田打造成可游、可赏、可体验的现代化休闲空间。
在希望的田野上,不仅能收获庄稼,还能收获风景、流量和消费。4亿元资金的注入,让2800亩农田不再单纯是农业沃土,而是变身为多功能、多业态、多产能的创业宝地。这个以农旅休闲为特色的项目,本质上是一场以“农业+”为内核的共富实践,在打破传统农业边界的同时,用产业链思维激活乡村资源,从形式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最终为实现共同富裕创新了载体。
滨海新区斥重金布局“农业+”,关键在于打好“组合拳”,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土地是乡村最宝贵的资源,如何让土地资源产生“1+1>2”的效益,就需要我们在不突破耕地红线的基础上突破固有思维,让农业产业增添新业态,在有限的物理空间里多维开发相关业态,让土地产出立体效益。滨海新区的这个现代农业产业项目,亮点就在于做好产业加法,从地上地下低空等多重空间入手整合资源,延伸出“农业+文旅+休闲+康养+数字”等多种业态,让“农业+”的辐射力持续扩大。
拉伸农旅产业链,为乡村共富按下“加速键”。对农民而言,这条产业链带来的是从“单一耕种”到“多元增收”的转变,项目成熟后不仅创造了就业岗位,还带动了农产品销售、旅游配套服务等增收渠道。对乡村而言,产业链的延伸激活了沉睡的资源,农田变成景观、村居变成民宿,大量游客的涌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的发展,推动了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
如今,滨海新区为该项目确定了“农业为基、文化赋能、旅游引流”的发展方向。今后要锚定乡村共富目标,在“农业为基”上进一步叠加科技赋能,引入智慧农业设备,用物联网监测作物生长、打造数字化养殖车间;在“文化赋能”上深挖滨海特色,融入海涂文化、围涂精神、农耕非遗等元素,避免农旅项目的“千村一面”;在“旅游引流”上除了提升现有业态,还须加强品牌化运营,提炼打造滨海农旅IP,同时完善服务内容,提高项目“复购率”,真正让滨海的“农业+”共富沃土,结出更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