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特教学校+残疾人之家”为他们撑腰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10版:综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 首席记者 王晓宏

  从学校毕业后,20岁的川川(化名)每天仍往学校赶,在这里接受托养和技能培训。“之前担心川川毕业后没地方去,我们夫妻还要留下来照顾他,现在学校办起残疾人之家,解决了我们的压力,也希望川川能学到更多技能,以后能走上工作岗位。”川川爸爸梁先生说。近日,由民政部、浙江师范大学等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走进越城区育才学校,专题调研孤独症群体关爱服务工作,对越城区的“特教学校+残疾人之家”融合模式点亮特殊学生职业未来的做法予以肯定。

  广西人川川是一名孤独症患者,跟随父母居住在北海街道鹅亭境园小区。7岁起,川川就在越城区育才小学读书,直到今年6月底从学校毕业。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后,8月14日起他又重新回到了学校,一同前来的还有11位刚毕业的同学,一起在绍城育才残疾人之家托养。

  据了解,绍城育才残疾人之家由越城区育才学校和市城发集团下属绍兴市绍城城市服务有限公司联合打造,其由学校提供近1000平方米的场地空间,绍兴市绍城城市服务有限公司向托养的特殊人员缴纳社会保险并发放一定的劳动补贴,并由第三方进行专业运营。

  “咖啡豆可以磨出咖啡,残渣可以制作文创用品,还可以用作绿植肥料。”昨日,行歌咖啡主理人黄小言走进绍城育才残疾人之家,为托养对象上起《咖啡豆的用途》课程。“我们不久后要开设咖啡馆,且对外营业,这些托养对象以后要在咖啡馆实践并工作。这次把专业人士请来授课,课程有对咖啡豆的认识、冲泡方法等。因托养对象大多是孤独症患者,接受能力有欠缺,我们会反复授课,让他们提前进入状态。”绍城育才残疾人之家负责人胡金娟说。

  其实,除了日常托管,提高这群特殊人员的劳动技能是该残疾人之家的重要职能。胡金娟说,他们开设了许多提高技能的项目,目前有“小水滴喜憨儿”洗车行,接下来还有咖啡馆、苗圃基地等项目,同时开设不同技能培训课程。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让他们能就地就业,达到一定技能水平后,再走上社会就业。

  越城区育才学校校长钟小平说,他们学校有智力落后、脑瘫等不同类型的学生,其中孤独症学生占比约四成。近年来,他们不断创新孤独症教育教学工作,通过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然而,因学生数量多,个体差异不同,参与社会实践机会少,这批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不足,大多毕业后无法就业。通过探索“政府投资建设、专业机构运营、学校参与管理”三方合作模式,既能提供托养服务,也让他们提升劳动技能,方便今后真正走上社会。

  联合调查组成员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孤独症儿童教育专家林云强说,育才学校对孤独症教育形成了“文化课程、劳动课程、运动课程和职业课程”全链条体系,这一系统做法成效明显。同时,对特殊学生毕业后创新推出“特教学校+残疾人之家”融合模式,这种无缝对接的做法,真正体现了对特殊人群的关怀,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