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乙炳
上周,越城又一“夜”品牌活动——2025城南街道夜经济消费周启动。观察多地夜间经济发展情况,笔者注意到一个现象:“放得活”着墨较多,“管得住”讲得不多。好在,越城已付诸行动(详见本报8月22日相关报道)。
提振夜间消费,越城“试水”较早。今年初,区委就明确,要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紧接着又细化为鼓励店铺外摆、推广延时营业、推动形成夜间经济集聚区。这一政策迅速得到各方响应。“运河端阳宴集”“2025会稽山·仲夏奇趣夜”“冰趣城南”等促消费主题活动陆续开展,湖滨98街、电影公园后备箱市集、水沟营美食街、城市南波万繁荣夜市等一大批夜间消费场景顺势成长。夜间经济百花齐放,这是“放得活”的表现。但凡事看“两面”:在扩大夜市规模、增加消费业态的同时,也要关注伴随的问题矛盾,如公共安全、占道经营、噪声扰民、垃圾落地等。
街巷烟火与城市管理,两者如何平衡?越城一些镇街已进行小范围探索。作为越城区核心夜间经济商圈,迪荡街道除了出台专门的规范管理方案,还推动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重点商家共同参与的“夜经济”共治平台,定期举行平台会商研判会议,强化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及时协调解决噪声扰民、占道经营引发的纠纷。针对外摆管理,府山街道推出“门前契约”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商业外摆管理办法,推动经营活动与城市管理良性互动。不过,这些毕竟只是“一域之光”,只有对全局了然于胸,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把自身发展放在事业全局中去思考、定位,确保一域和全局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才能更好实现高起点筹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相关工作。
要跳出“一域”看“全局”,越城不妨借鉴“浙BA”的做法,尝试与周边城市形成联动。越城在规范管理上的经验,或能补齐其他城市的短板,而其他城市的“长处”,也可为越城所用。很多时候,格局有多大,“全局”就有多大。提升格局不外乎两点:一是技术层面的,要不断学习本领,提升认知能力,特别是系统思考能力;二是态度层面的,要摆脱从眼前利益出发的心态,做事从长计议、从大处着眼,做到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
基于此,笔者认为,越城有必要及时梳理共性问题,及时提出政策建议,及时推动完善措施,并形成全区层面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为全市、全省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