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从干栏式建筑到庭院深深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04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朱晓平

  绍兴民居的纵轴线很长,一进一进排闼进去,每一进都凝固着工匠的才气。

  迄今为止,绍兴的民居要从干栏式建筑算起。西晋张华在其编撰的《博物志》中说:“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2021年,考古工作者依据绍兴城东大湖头遗址中发掘出来的柱洞、木头残桩、垫板等推测,春秋战国时期越地的民宅形制,基本以干栏式为主。经考古发掘,绍兴最原始的地表房舍形态,有了实证。

  为水稻,为渔猎,穴居、半穴居的绍兴先民从山顶或半山腰迁徙下来,逐水而居。那时,钱塘江南岸平原海拔低,沟壑纵横,沼泽一片,“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五蠹》),生活上一大难题就是起居的窠巢。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先是有人在地上垫树干、铺茅草,隔断潮气,继之受树梢鸟巢的启发,把一根根粗壮的木柱夯入泥土,留一米多在地面,上架龙骨木板,四周及屋顶用竹木构筑围挡、檩椽,再夹茅草盖草苫,冬暖夏凉的干栏式房子就建成了。有点类似于后来两层砖木结构的住宅,也有点像今天钢筋混凝土楼房车一楼的样子。人住在二楼,果然舒适,顺带便将食余的稻谷堆放到楼上,鼠啮虫蛀明显减少。翌年,稻谷仍然金灿灿黄澄澄,不经意就发展出干栏式粮仓。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架空御潮防虫的粮食储藏技术,仍为江南地区民房粮库普遍采用。

  “木作师傅格栅楼。”曾有位教书先生偶与木匠师傅同桌用餐,感到被降维,因而轻慢。木匠师傅是吃百家饭的老江湖,当即信口反讥:“一撇当头先生牛——有了格栅楼,好关先生牛。”

  干栏式民宅兴盛时期的“绍兴木匠”,简直称得上能工巧匠,他们建造的干栏式房子,具有极强烈的绍兴地域特色。当时没有规划机构,没有建筑设计师,但他们已有对季节气候的细致观察,对地形地貌的了然于胸,对地脉“风水”的精准把握,从而能将干栏式房屋建造在相对干爽的位置和朝南偏东五到十度的方位。这一朝向,到今天仍为绍兴民宅所遵循——冬暖夏凉且冬季采光时间最长。营造干栏式建筑的“大木”师傅,技艺老到娴熟,榫卯以及木板企口技术的大量应用,正是干栏式民宅能承受风霜雨雪、人压谷堆的奥秘所在。至于屋南面与开间等长的室外廊檐,似乎还显示出越先民也有负暄品茶或者静坐听雨的闲情逸致。

  干栏式建筑风格在绍兴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且不说绍兴城南坡塘狮子山出土的青铜时代的伎乐铜屋,形制还保留着一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干栏式建筑的风格,即使将它放到一个跨度更长的时间段进行考察,甚至能发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萧绍古海塘外沙地民居草舍,也隐隐保留有干栏式建筑“长脊短檐”的特征。只不过因为钱塘江畔海风长驱直入,沙地农民为减小草舍吃风面积,才迫不得已将开间收拢,进深拉长,长脊南北延伸,短檐东西落水。

  北宋崇宁二年(1103),在两浙工匠喻皓《木经》的基础上,李明仲奉诏重修的《营造法式》刊行发布,中国建筑业步入较为成熟的阶段。这时的绍兴民居,台门建筑已成主流,干栏式建筑技艺水银泻地般渗透到角角落落。古籍记载,“台”为观四方而高者,“门”系建筑物的出入口,简单点说,绍兴台门就是略高于周边地理环境的民居,从台门斗算起,一般有三到五进,且以五开间居多。纵向布局一进高于一进,最后进通常为两层座楼。

  “智者乐水。”无论朝南朝东,绍兴的台门前面总布置有一条小溇,临水亲水,便于生产生活、舟楫交通,擘画时肯定少不了对气象、水文、环境等多重因素的考量,智力支撑当然出于“规划师”的深谋远虑。石质材料在台门建筑中被普遍采用,石墙门气势庄重,三板或五板萧墙东西北面装甲化围护,北向石花窗高近屋檐,由此构成整座台门的防御体系,居安思危。排水系统明沟暗井,上下内外款曲互通,雨水可由台门笃底沿坡势向台门口的河溇排出;天井内石池蓄水,后花园池沼盈盈,平时莲藕养眼,火情发生时能就近救急,观赏应急两相兼顾,缜密周全。台门内两侧厢房前,多辟廊檐通道,从台门口到台门底,均有旱路可走,雨天也无需戴笠擎伞。

  如果说绍兴台门的上述特色都还停留在实用层面的话,那么随处可见的石雕、砖雕、木雕、绘画、油漆工艺,则充分表达了台门建造者的艺术匠心和审美追求。许多台门厅堂前走廊的“船篷轩”,汲取水乡元素,有“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摇曳。而雕有花枝扶疏、鸟语花香图案的石花窗,硬材质软处理,“梅花透露春消息”。至于木格门、花格窗、“牛腿”上的木雕作品内容更是丰富,有帝王将相喜怒哀乐、战车奔马栩栩如生、飞禽走兽活灵活现,故事连贯,细节逼真,拓摹下来,不费周章就能连缀成一本古典小说连环画。

  近现代许多文艺作品,总喜欢千篇一律把江南的民居图画或形容为粉墙黛瓦,但事实并非全部如此。只要稍稍观察得仔细一点,就会发现不少绍兴台门外立面多采用上黑下白的粉刷工艺。这种大色块反差手法,除了攫取视觉冲击的艺术效果外,有人考证,或许还与窀穸会稽的夏禹多多少少有些民俗方面的关联。乌漆竹丝台门、乌篷船、玄色上衣……尚黑,实乃大禹后裔的风俗,《礼记·檀弓》就记载:夏侯氏尚黑。说台门建筑是绍兴民间艺术的八宝箱、存储库、展示馆,一点也不为过。

  绍兴的台门原多为一家一户所独有,平面布局、空间结构适合三两代人聚族而居,平时生活有分有合,各自拥有一片私密天地。20世纪50年代起,一座台门入住“七十二家房客”,甲家搭个灶批间,乙家隔断走廊,大家族变成“大家庭”,不过没关系,大都能和睦相处。“对河两岸一面镜,隔壁邻舍一管秤。”毗屋而居,张家的家底,李家一清二楚,想瞒也瞒不了;王家常来的小舅舅,会变成合台门的亲戚,大人小孩碰到,一律叫声“小舅舅”,亲热的状貌,一如至亲;夏夜天井里的“纳凉晚会”,会讲故事的老者一定备受尊重,一壶酽茶总也喝不尽,会有半大小孩轮番抢着续水……

  最近三四十年,绍兴的台门建筑十去八九,连同台门里曾经的烟火场景,已一起被“广厦千万间”取而代之,家家户户都成了“有巢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