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裘 玮 张 峰
日头正盛,会稽腹地,群峰叠翠。走进位于嵊州市石璜镇雅璜村的裘氏宗祠,阳光穿过戏台的雕花栏柱,停留在“左克烈士纪念馆”的立牌之上,光影斑驳、肃穆无声。
“我们特意将纪念馆设在这里,让每一位走进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她与这片土地之间无法割舍的情感。”雅璜村党委副书记裘文明说。
展馆内,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摞摞手写的革命资料整齐陈列,其中不少都是左克侄孙裘冶良专程从外地带回的珍贵遗物,经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核对整理后公开。“左克原名裘振先,是我们雅璜裘氏后人。她的父亲裘绍和母亲尹维峻都是革命先烈,母亲、姨母与秋瑾交往密切,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中女界之三杰’,孙中山先生更尊称尹氏姐妹为‘革命女侠’。”裘文明指着展墙上的家族谱系,将这段渊源娓娓道来。
正因出生于革命家庭,坚韧、奋斗、不屈、抗争的爱国基因流淌在裘振先的血脉中。裘冶良回忆,在整理祖父和父亲的遗物时,曾看到一张姑婆(左克)身穿网球服打网球的照片,青春洋溢、明媚鲜活。“她本可以享受舒适安逸的生活,却依然选择了充满艰辛的革命道路,更说明她信仰之坚定。”
抗日战争爆发后,左克在兄长裘振纲的启示下奔赴前线,在晋察冀边区白求恩学院担任副指导员,用青春热血守护军民,并将原名改为左克,意为左派布尔什维克,也就是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1941年秋,日本侵略者在晋察冀根据地开展规模空前的大扫荡,在一次反扫荡时,左克掩护卫校师生和医院伤员等从河北青虚山一带安全撤离,惨遭日军残害,时年22岁。
青虚山见证了她的英勇,而她的精神早已跨越山海,回归故土。
裘氏宗祠不远处,一座崭新的民居静静伫立,牌匾上“瑞启德门”四个字清隽有力,这里便是左克祖居所在地。走进其间,眼前是一个传统的台门院落,青瓦木构,几家共居,生活气息浓郁。居住在周边的阿灿婆婆告诉记者:“村里人虽然大多没见过左克,但她的故事都听过,只要说起这个‘走出去的女英雄’,大家都很骄傲。”
左克的革命理想,在家乡雅璜村得到了具象而鲜活的传承。作为“民情日记”发源地,雅璜村始终坚持红色根脉的创新发展,牢牢抓住三次发展契机,实现蝶变新生。
2017年至2018年,借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之机,村里响应村民“缺晒场、少娱乐”的呼声,将荒废旧房改建为民情广场与长廊,兼顾实用与美观。
2020年,依托“民情日记”发源地提升项目,拆除旧办公楼建成实践中心,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与村容村貌。项目自2022年运行以来,已接待寻迹团队850多批总计2.2万余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由2021年的32.31万元大幅增长至2024年的101万元。
2022年至今,在未来乡村建设中,雅璜村先后实施数字化供水、智慧乡村、民情步道等项目,致力打造集团建研学、智慧治理和康养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新样板。
红色基因不仅点亮了雅璜的发展之路,更温暖着村民的日常生活。在雅璜村爱心食堂,每天中午都有数十位老人围坐用餐。在村文化广场上,每月都会有嵊州市人民医院医共体的专家坐诊,依托石璜籍爱心企业家丁列明捐赠的巡回诊疗车,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问诊—检查—取药—结算”一站式的高品质医疗服务……
“这些都是革命先烈舍身为民崇高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写照。”嵊州市石璜镇党委书记宋亮介绍,接下来雅璜村还将进一步优化革命之路研学体验场景,让更多孩子了解家乡的红色历史。同时,依托“民情日记”实践中心,将红色资源与生态优势结合起来,让这座抗日英烈的家乡,成为更多人追寻初心、感受乡村振兴的红色打卡地。
青虚山上的风还记得左克的名字,雅璜的山水正续写着左克的初心。这片孕育了英雄的红色热土,正跃动着为民奉献、矢志振兴的时代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