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越剧“痴人”浇灌乡村文化之花

日期:08-24
字号:
版面:第07版:嵊州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越剧“痴人”浇灌乡村文化之花

  ■ 见习记者 孙夏莹

  8月20日晚,嵊州市长乐镇曹溪村的文化礼堂内灯火通明,越音绕梁。越剧文化特派员孙灿芹正细致指导学员们排练《心连心》折子戏,举手投足间,尽显王兰英与何文秀的缱绻情深。这位与越剧结缘四十余载的“戏痴”,正将她多年积淀的艺术养分,毫无保留地输送给乡村文化振兴的沃土。

  1964年出生的孙灿芹,是土生土长的长乐人。15岁那年,她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扎实的越剧功底考入当时的绿溪乡越剧团,并迅速成长为台柱。虽然后来因身高限制,未能在高层次专业剧团进一步发展,但辗转各地演出的经历锤炼了她的技艺,开阔了她的艺术视野,为孙灿芹日后服务基层、因地制宜地推动越剧文化传承埋下了伏笔。

  带着这份深厚的艺术积淀与对家乡的赤诚,在24岁那年,孙灿芹毅然回到家乡长乐镇,成为一名文化宣传员,开始了扎根乡土的文化耕耘事业。去年,她接过越剧文化特派员的接力棒,肩负起对接曹溪村和五四村传承地方戏曲的新使命。

  刚一上任,孙灿芹通过深入两村走访调研,精准把握了各自的文化“痛点”。她发现,尽管两村村民都有一定的越剧基础,但缺乏系统的挖掘与打磨。如五四村虽然有一支30人左右的越剧队伍,但她们缺乏一个固定排练和表演的场所。而曹溪村虽有设施完善、随时可用的文化礼堂这一硬件优势,但村民学习越剧的热情和整体基础却较弱。

  面对五四村“有队伍、无场地”的窘境,孙灿芹创造性地“变家为站”,将自家一楼无偿开辟成“越剧文化驿站”,驿站内陈列着她自费购置的各色越剧行头、头饰与道具,可随时供学员取用。“没有舞台我们就自己找舞台。”她说,排练不应拘泥于形式,村头开阔的草地、平整的空地,都是天然的“流动舞台”。她带领学员在乡野环境中开展常态化排练与即兴展演。

  在拥有现成舞台的曹溪村,孙灿芹则转换角色,化身“严师”,将文化礼堂打造成系统传艺的阵地。针对学员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制定了每天2小时的系统性课程。从唱腔的吐字归韵、气息控制,到身段的起承转合、眼神传递,乃至妆容勾勒技巧,她都倾囊相授,手把手指导,着力夯实学员基础。

  此外,孙灿芹还积极整合两村资源,精心策划活动平台,让学员们得以展示才华。如今,在她的引领下,已有不少成员登上了“嵊州村越”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