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起来 百姓富起来
崇仁古镇用“非遗联合党委”破解共富密码
■ 记者 陈正军
本报讯 “台门里面的杂物请尽快清理,厕所等配套设施改造也请加快推进。”近日,嵊州市崇仁古镇非遗联合党委召开例会,围绕“迎接第七个非遗共富工坊入驻”开展攻坚部署。非遗联合党委高效推进的各项筹备工作,让泥塑共富工坊负责人宓风光充满期待:“当典台门地处四五村与杏花村交界,起初还担心周边环境复杂,没想到非遗联合党委数天就理顺了所有问题,我们一定尽快入驻。”
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崇仁古镇不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年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如何将这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今年,崇仁镇提出建设非遗共富工坊群,让古镇居民共享发展红利。
“然而崇仁古镇有5个村,民居互相穿插,甚至一个台门的几户人家都可能分属好几个村管辖,因此要顺利设立共富工坊,必须打破这道行政藩篱。”崇仁镇党委副书记王刚说,今年3月,镇南村、四五村、杏花村、七八村、九十村5个村党组织成立崇仁古镇非遗联合党委,正式拉开非遗共富工坊的“破冰”大幕。
“我们先对古镇非遗项目进行全面摸排,目前已建档26个,再通过系统培育,逐步孵化出竹编、榨面等6家共富工坊并成功入驻古镇,带动了30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七八村党总支书记、古镇非遗联合党委召集人陈顺军坦言,每一家工坊的落地,都凝聚了众人的大量心血。
对此,“竺根姚石共富工坊”负责人竺学汀深有感触。他说,在入驻过程中,古镇非遗联合党委成员始终全程跟进,多次帮忙解决实际难题。“工坊装修时,与隔壁居民起了小矛盾,古镇非遗联合党委第一时间出面协调,很快就化解了纠纷。”竺学汀告诉记者,入驻古镇后他们能安心专注创业,还开发出大批文创产品,深受游客青睐。
“引进非遗共富工坊只是第一步,更要陪伴工坊一起成长。”陈顺军说,为了发展壮大非遗共富工坊群,古镇非遗联合党委创新建立从项目孵化到市场拓展的六大服务机制。尤其在关乎工坊生存的市场拓展方面,古镇非遗联合党委积极探索,创新推出“非遗研学游”精品路线和系统化研学套餐。此外,通过与旅行社合作引客流、联合文旅部门开发沉浸式游览项目等举措,目前非遗共富工坊已累计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今年上半年,崇仁古镇非遗共富工坊群实现村民总增收400万元,村集体增收30万元,营收共计超1500万元。“接下去将加大非遗共富工坊孵化力度和集聚效应,力争到年底非遗共富工坊扩充到9家,村民收入、非遗体验游客量、年综合营收入实现倍增。”王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