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千锤百炼 金银重生

日期:08-23
字号:
版面:第08版:镜像       上一篇    下一篇

  在银器上手绘图案后刻花。

  用机器轧条。

  印花捶打后,再次退火。

  小银镜成形后用钢刀抛光。

  给小银镜焊上银链条。

  精巧的银螺蛳。

  “关公三件套”。

  ■ 记者 陈烁 文/摄

  在绍兴,金银器不只是装饰,更是祝福与护佑。64岁的银匠祁德祥,便是金银器制作手艺的守护者。他的父亲曾是绍兴市金银饰品厂的一名师傅。小时候金银锤打的叮当声、火焰舔舐银块的噼啪声,成了他最熟悉的背景音乐。耳濡目染,他也学着父亲敲敲打打,给自己制作了一个小鱼钩。17岁,他正式随父学艺,走上银匠之路。工作台上的两把榔头,正是父亲赠予他的礼物,陪他走过了近40年的岁月,也见证了一门手艺的坚守与传承。

  在祁德祥位于城南的工作室里,他向记者演示制作绍兴“关公三件套”别针上的小银镜。只见他将银块置于火上烧至通红——这一步称为“退火”,为的是让银质变软,便于塑形。银块趁热被打薄,再经机器轧条、剪刀裁切,逐渐显露出银器的雏形。随后是捶打印花,每一锤都需精准落在固定点位上,力度轻重缓急,全靠经验拿捏。这些印花模具均由祁德祥亲手篆刻,其中一些已使用了20余年。最终,经过修剪、打磨、套圈、退火、安装链条、药水清洗,一枚精致的小银镜方告完成。

  传统金银器制作全凭手工,工艺复杂,要求极高。银匠不仅需掌握熔铸、錾花、焊接、抛光等技艺,还需兼具书画、雕塑、钣金甚至设计等多方面素养。金银器作品大致可分为实用器皿(如碗、筷、盘)与装饰品(如项链、戒指)两类,既是日常装饰之用,也是馈赠、收藏的佳品。

  绍兴的金银器制作早在先秦两汉便已有记载。越国矿产资源丰富,民间冶炼业发达,为这一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吴越时期,金银器皿已成为供奉之物。2001年雷峰塔地宫出土的纯银鎏金涂塔与佛像,以及史书中“造金涂塔八万四千”的记载,皆为明证。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机械制造大幅普及,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高超的手工技艺面临无人为继的危机。正因如此,2019年9月,传统金银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祁德祥被认定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祁德祥说,每一件金银器都是有生命的,“你用什么心对待它,它就回馈你什么样的光泽。”40年来,他用父亲赠予的榔头,一次次在银块上敲打出岁月的回响。那声音不大,却清晰坚定——它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也是一个时代手艺人的人生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