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设的斑马线。
斑马线未设置前,行人穿梭在车流中。
■ 记者 王宏超 文/摄
近日,迪荡街道梅龙湖路与崇德街交叉口多了一道醒目的人行斑马线,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处T型路口的行人和车辆往来有序,车到斑马线前会慢下来。而就在前几天,居民过街还要提心吊胆,社区网格员上报问题后,在接报48小时内整改方案就高效落实。
记者梳理发现,这些年越城区街头斑马线有增有减,背后都是一把民生标尺,体现了基层治理新风尚。
T字路口的“人车矛盾”
南北走向的梅龙湖路,东西走向的崇德街,交会成迪荡新城商住区的重要T形路口。梅龙湖路从西施山路延伸到商务楼群,穿过百米高楼群。道路东侧依次分布财智大厦、财源中心以及正在建设的双子楼美生中心;西侧依次是御景华庭四期北区、南区和越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崇德街经过高层小区,这里的入住率高,它连接的东侧梅龙湖路和西侧范蠡路都集聚了大量商业和办公业态。
“商”与“住”两个区域之间构成人流密集的动线。一到傍晚,人流成群结队从崇德街外溢到两侧。在通往梅龙湖路的T形路口,有的是爷爷带孙子去上培训班,有的是刚下班的白领赶回家,更多的是前去迪荡湖公园散步的人群。
成群行人和电动自行车碰上的是正在提速的车辆,是人车矛盾出现的主要原因。家住御景华庭陈先生表示,每次过这个路口都像冒险,往来车辆速度不低,那几步路心都悬着。
绍兴市公安局交管局高新交警大队迪荡中队中队长陈勇刚分析:“车辆从西施山路拐入梅龙湖路约160米就是这个T形路口,司机习惯性踩油门提速,刚踩上油门就容易碰到过街的行人和电动自行车。”
这个路口的繁忙,也是有特殊性的。经过这个T形路口,再通过财源大厦内部道路,可以抄近道抵达迪荡湖公园。而从黄金时代附近绕行至少多走300米。记者前天傍晚在现场看到,仅两分钟就有超过100人经过这个T形路口。
同向发力造就“迪荡速度”
这条斑马线的出现,是多方同向发力的结果。云东社区网格员陶萍萍在巡查中捕捉到了这一问题,通过社区治理平台“一键上报”。街道、社区对此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协调机制,交通管理部门迅速响应。
为了精准反映问题,陶萍萍此前连续多日于高峰时段驻点观察。三伏天里,她在路口一待就是半个多小时,详细记录“10分钟内近20辆车未明显减速通过路口”“行人被迫在车流中冒险穿行”等情况,凸显了路口整改的必要性,为部门快速决策提供了关键依据。
“大量的过街行人遭遇提速的车流,形成了人车冲突。此前交警也已经注意到该路段的人车矛盾。”陈勇刚告诉记者,在接到社区治理平台的反映后,交警部门迅速启动现场勘查,这里符合斑马线间隔150米的规定,决定增设斑马线。从接到信息到整改完成,仅用时48个小时。
整改过程仅花费48小时,看着像变戏法一样出现的斑马线,市民沈女士感慨不已。“我每天都到迪荡湖公园散步,这条斑马线的出现,让我们过马路的安全感大增。”她说。
“这个路口的整改体现了为民服务的‘迪荡速度’。整改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清晰划分,更是社区基层听民声、网格员察民情、职能部门解民忧的一次生动实践。”迪荡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增减背后的民生标尺
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如何平衡机动车通行效率与行人安全关系是永恒的命题。行人过街方式有人行横道(即人行斑马线)、天桥、地道三种,其中人行横道使用最频繁。合理合规设置如同隐形的交通指挥棒,因此设置的“方法论”尤为关键。
迪荡新城的城市路网采用了“窄马路、密路网”的街区模式增加人流渗透性,适合步行。陈勇刚表示,不同区域偏重各异,在迪荡商圈体现的是行人优先权。
具体而言,应设置人行斑马线的区域特征明显。首先是确认未设置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等其他人行过街设施的路口;其次,周边有超市、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地铁站出口等公共设施。此外,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路侧有出入口或人流集中区域,高峰时横穿道路人流量大的路段,具备以上特征,都应设置斑马线。
同时,城市也有很多区域不适合设置人行斑马线。2016年,解放路和中兴路就取消了10条斑马线,交通主干道体现的通行效率优先。交警部门对此解释:“被取消的斑马线大部分位于没有信号灯控制的路口,行人车辆突然从斑马线上进出,如果车辆没能做到礼让,极易引发事故。”
记者了解到,不适合设置人行斑马线的主要是主干路、次干路上公交站台前后30米范围内的路段;天桥或地道等其他人行过街设施前后100米范围内的路段。此外,在视距受限制的路段、急弯、陡坡等危险路段和车行道宽度渐变的视距不良路段,也不适合设置斑马线。
每个街区具体情况不同,甚至一些店铺的变更也会影响到交通状况。因此平衡好交通效率与行人安全,不能“生搬硬套”,特别依赖于交警日常工作。“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对交通事故的综合分析,来决定是否设置、如何设置斑马线,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陈勇刚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