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 声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绍兴新能源与分子工程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工作会议在滨海新区召开。该研究院自2022年成立以来,创新平台能级不断提升,人才生态持续优化,成为绍兴打造长三角科创高地的关键引擎。
上海交通大学是国内著名高等学府。上海交通大学与绍兴滨海新区深度携手以来,度过了三年的“蜜月期”,结出了全链条创新生态硕果,成为长三角校地合作的典范。这场“强强联合”的产研融合背后,是上海交大对滨海区域价值的深度认可,证明滨海的产业基础能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绝佳土壤。作为绍兴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平台,滨海新区正在全力构建“4311”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两大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与上海交大化学、化工等“双一流”学科高度契合,形成了“科研选题从产业中来,成果用到产业中去”的良性循环。这种精准的产学研对接,让高校科研有了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
滨海新区何以能够“攀高枝”吸引顶尖名校?不难发现是滨海的创新生态与持续投入打动了上海交大。这些年来,从政策护航到配套服务升级,滨海始终将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放在首位,设施完善的人才俱乐部,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力政策护航”的承诺,为合作项目提供了稳定的制度保障;“店小二”式的服务理念,让高校感受到了滨海的诚意与效率。这些都是打动名校的滨海素质,也是“滨海速度”与“交大智慧”牵手合作的关键要素。
顶尖名校的科研介入,为滨海的产研融合注入了强劲动能,推动区域创新能级实现跨越式提升。研究院依托上海交大的人才优势,吸引了一批顶尖专家学者扎根滨海,不仅带来了前沿技术,更培养了一批懂理论、通产业的复合型人才,为新区构建起可持续的人才梯队。与此同时,名校资源有力推动了技术攻坚,有效破解了产业升级的“卡脖子”难题,加速了科技成果从样品到商品的转化进程。
滨海的产业集群想要成为行业顶流,需要更多名校提供技术支撑,所以要继续保持优势再攀高枝,吸引更多国内外名校助力高质量发展。要围绕“4311”产业体系,持续放大产业集群优势,打造更精准的对接平台,建立细分领域的产学研合作联盟,精准引进名校科研机构,让高校的学科优势与产业的发展需求形成更大的咬合力,实现产研无缝衔接与成果加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