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在洋泾湖智慧生态科技公园体验“火线穿越”游戏。
■ 见习记者 张 柯 文/摄
这个假期,滨海新区各类研学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研学热潮持续升温。从前沿科研院所到智慧生态场馆再到企业一线,一批又一批市内外学生带着好奇与期待,来到滨海新区开展沉浸式研学之旅,让暑假成为青少年探索科学、感知文化、拥抱创新的“成长课堂”。
智能制造之旅
启迪未来智慧
8月的天津大学浙江国际创新设计与智造研究院(简称“天大创智院”)处处洋溢着孩子们的欢笑。近日,30余名中小学生化身“科研实习生”走进天大创智院,亲手触摸前沿科技、操作先进设备,沉浸式体验了一场硬核又有趣的智能制造之旅。
在实验室探秘环节,孩子们在研究院导师带领下依次走进测量实验室、光学动作捕捉实验室、智能辅助医疗机器人实验室、柔性智能打磨机器人实验室及无人系统研究所等场景。大家探着脑袋仔细观摩,深入了解先进机械和智能制造技术在精密测量、影视制作、医疗微创手术和工业零部件生产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在未来技术与创新工场内,一辆辆AGV小车(自动导向车)沿着既定路线有序运行。工程师结合场内的智能设备,向孩子们系统介绍并现场演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机器视觉识别、VR、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引来阵阵惊叹。
动手实践环节更是欢声笑语不断。在研究院自主研发的足部运动健康检测系统前,孩子们脱下鞋子,有序站上检测设备,屏幕上实时跳动的脚底受力点数据让他们惊呼“神奇”。
“3D打印真是太实用了,能把我们脑子里想象的事物变成现实。”3D打印空间里,7岁的韩仲夏看着眼前由3D打印机制作出的黑神话悟空、哪吒等模型手办激动不已。大家近距离观察3D打印机的工作流程,学习相关概念、应用场景、技术原理,并亲手拼装了3D打印的鲁班锁,在寓教于乐中感受科技的魅力。
近年来,天大创智院依托院内现有科研成果和先进设备,融合大数据、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先进技术,重点打造以互动体验为主要内容的科教研学平台,至今已累计开展各类研学和科普活动数十场。
“我们不仅邀请青少年走进来,也推动院内科研人员走进绍兴本地学校开展科普教育,实现‘双向奔赴’,共同激发孩子们对前沿科技的学习兴趣。”天大创智院副院长向航表示,未来研究院将持续立足绍兴,结合国内先进产业发展需求,深化研学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研学活动、共同感受科研魅力。
生态科技之旅
播种科学梦想
沿洋泾湖漫步,与天大创智院相隔不远的浙江工业大学绍兴研究院洋泾湖智慧生态科技公园同样迎来了暑期研学热潮。日前,宁波北仑育英小学、宁波东海实验学校的40余名学生在这里开展生态科技研学之旅。
“小睿小睿,植物叶子被虫子咬了该怎么办?”在公园的阳光房内,孩子们围着智慧生态箱争相提问,箱内装载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迅速给出科学解答。据悉,阳光房内每个生态箱都搭建了物联网采集控制系统和人工智能大模型,正进行种子发芽、水培种植、鸡蛋孵化等实验。孩子们还能通过手机App调控箱内系统,为生物调节氧气浓度、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一旁的滚筒式种植、气雾培植等6种现代农业培植方式也让人目不暇接。
“骑行造糖”区域更是笑声不断。孩子们两两一组蹬着自行车,将动能转化成电能,亲手制作棉花糖,香甜的气息里满是科技带来的快乐。此外,“六自由度采摘机械臂控制”等6大人工智能项目也让大家过足了瘾,不少孩子在机械臂操作台前排起长队,期待亲手操控机械臂完成抓取任务。
走出阳光房,1.5公里的生态长廊上,一个个科技互动装置成了“活教材”:喷雾降尘装置启动后,可视化降尘过程让环保原理不再抽象;“声音的力量”实验中,孩子们的喊声让湖面的“喊泉”装置喷起2米多高的水柱,物理现象变得直观可感。风轮火箭乘风而起,“穿越火线”游戏考验眼疾手快,研学步道上满是清脆的笑声。
“在这里,孩子们既能亲近自然,又能直观感受科学魅力,课本中的抽象原理真正走到了学生身边。”宁波北仑育英小学教师张依萍告诉记者。
“我们希望通过沉浸式体验,在孩子心中种下生态保护与科技创新的种子。”洋泾湖智慧生态科技公园负责人王涌介绍,园内依托浙江工业大学绍兴研究院最新科研成果,融合现有自然禀赋和智慧环保科技,开设了人工造氧、水雾降尘、土壤奥秘、生态循环等10余个低碳环保科普研学项目。2023年,洋泾湖智慧生态科技公园被认定为绍兴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入选百家浙江省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持续打造以互动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创新型科普研学教育空间。
纺织文化之旅
传承产业技艺
除了前沿科技体验,在滨海新区,传统产业也与研学游碰撞出别样火花。
在浙江巴鲁特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传统纺织研学为这个暑期增添了独特韵味。日前,在巴鲁特研学游教育中心内,多名孩子身着汉服,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古礼、体验手工织布等,领略传统纺织的古老技艺和独特魅力。在蚕丝扇制作体验区,大家小心翼翼地将柔软的蚕丝铺在扇面上,指尖轻压,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纺织博物馆里,观看从古代织布机到现代纺织设备的展示,配上导师的讲解,孩子们系统了解了绍兴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纺织是绍兴的历史经典产业。”浙江巴鲁特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文宣总监黄磊告诉记者,为了做好传承创新,近年来,巴鲁特将工业旅游与社会教育相融合,推出汉服历史与国学礼仪、蚕丝扇制作、手工织布体验、服装量体等多样化纺织研学课程。眼下,巴鲁特已形成包括新零售联动平台、纺织服装博物馆、数字化生产车间等在内的7000平方米工业旅游基地。今年上半年,巴鲁特开展30余场研学游活动,工业旅游总体产值达850万元,同比增长15%。
在如今的滨海新区,研学游已成为链接青少年与科技、产业、文化等元素的重要桥梁。接下来,滨海新区将进一步挖掘前沿科技、地域文化、产业特色等优质资源,激发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参与热情,建设更多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的研学平台,同时优化配套环境,丰富研学课程体系,将本土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推动研学游从“打卡式”向“深度体验式”升级,让更多青少年在滨海研学之旅中收获知识、拓宽视野,为滨海新区打造产城人文融合示范区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