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吾越有“ 凉方 ” 从花式消暑到“满城清凉”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07版:越地风流       上一篇    下一篇

  越地寻凉记,历时千年的纳凉变迁

  吾越有“ 凉方 ”

  从花式消暑到“满城清凉”

  ■ 记者 王宏超 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消暑打卡地

  吼山

  吼山是越王勾践复国大业重要根据地之一。历经千年开山采石,形成山、水、洞、潭、佛等多元而奇特的景观。陶望龄、张岱、袁宏道、徐渭、郑板桥、蔡元培、鲁迅等数十位大家留有足迹,其中不乏消暑的记载。

  吼山中的烟萝洞由陡壁环抱而成,面积7000多平方米,内部小气候独特,冬暖夏凉,是休闲避暑好去处。洞以明朝吏部尚书陶大临之子陶允宜命名。陶允宜是陶堰人,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员外郎。当年陶允宜在这里静心读书,专心写作《镜心堂稿》16部。

  《嘉泰会稽志》记载:“吼山之北有小山,叫曹山,与吼山相连。中隔小河称曹溪。”曹山有“江南小桂林”之称,又是难得的风水宝地。曹溪畔原有一阁,依山沿河,凉风习习,是天然纳凉解暑之处。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秀才周元棠常在吼山曹溪阁避暑,其留下的诗作《吼山曹溪避暑》中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的纳凉场景:“坐久凉生忘日午,好风摇曳上罗衫。”明代文人陶望龄也曾在曹山上筑有石第山房,并在此居住、读书。被称为小品文鼻祖的明代文学家张岱也曾在这里著书立说。

  鉴湖(陆游故里)

  陆游善于消暑养生。在他的诗作里,藏着于暑热中寻觅清凉的生活哲学,为后人勾勒出一幅幅充满诗意与闲适的消暑图景。其中鉴湖畔的陆游三山故居就是绝佳的纳凉地。

  陆游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十分讲究,深谙自然环境带来的清凉馈赠。在诗中他写道“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直白地表明自己常去乡野村落避暑,乡村的宁静与凉爽和城市的喧嚣炎热形成鲜明对比。三山故居临水布局,不仅能享受乡村的清凉,还能品尝到周边新鲜的消暑水果。

  “暑气方然一鼎汤,聊呼艇子夜追凉”“两桨去摇东浦月,一龛回望上方灯”……居住在三山故居时,他时常泛舟江上,利用水汽的蒸发来降温,享受夜晚江面上的徐徐凉风。

  而《夏日》里的“柴扉昼掩竹林幽,坐使炎天变素秋”,以及《东湖新竹》里的“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展现出他对竹林的偏爱。茂密的竹叶遮挡阳光,竹子的绿意带来视觉上的清凉,释放的水汽更让周遭环境凉爽宜人。

  防空洞

  今年入夏以来,蕺山、府山、越王城三大纳凉点人头攒动,这里的气温基本保持在25℃左右,结合丰富的文创活动,吸引市民纷纷前来打卡。纳凉点位通了水电和网络,备有茶水、桌椅、书报和防暑药品,开放时间为上午10点至晚上9点。

  进来乘凉的市民对于饮用水的需求量非常大,一天下来,茶水桶中的水多次清空。这里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特色摊位融入了非遗元素,展示砖砚、棕编、锡器、竹刻等技艺。此外,地道的农产品摊位排起长龙,经典红色影片轮番放映……

  防空洞里举办的研学游,让更多孩子了解了绍兴人防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绍兴先后修建了以府山、塔山、蕺山三山为中心的坑道工程,如今已成为古城内保护良好的地下旅游资源。因为“让洞于民”的缘故,如今防空洞变身为市民避暑纳凉点。今年开放的三大纳凉点总面积达5250平方米,比去年新增2150平方米。

  20日,越城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尽管已经出伏,但高温天仍将伴随越城人一段时间。炎炎夏日里,越地人有着自己的消暑良方。文史研究者岳成龙关注该细分领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梳理。资料显示,早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就建造“石室”“冰厨”用来消暑,历代文人墨客和勤劳智慧的百姓留下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纳凉选择,有绿水青山、有茂林修竹、有凉饮凉食……执着于清凉的同时,也形成了绵延不绝的雅致生活方式。

  越地水系丰富,这是天然的清凉剂。古人消暑喜亲水,或是泛舟湖上,或是踏足小溪,在流动的水面寻觅清凉,仿佛进入了一个畅快的世界。

  府山旁的西园临山傍湖,就是一处绝佳消暑之地。《陶庵梦忆》中《庞公池》记录了晚明张岱泛舟度夏的风雅操作,“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小傒船头唱曲,醉梦相杂……”绍兴古城不远处的若耶溪,茂密树林遮天蔽日,流水泛起丝丝凉意,山水涤去了盛夏的浮躁,让人联想到《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近郊的吼山、东湖,会稽群山中的五峰岭也都是避暑打卡的好地方。

  精致园林中常见的水榭,是居家避暑好地方。它建于水边或水上的亭台,临水的一面常设座凳、栏杆供人纳凉,被誉为高级纳凉房。相传王阳明伯府的天泉桥上有水榭,而如今古城内的邹家花园也保留了一处水榭。夏季坐在水榭中,既能欣赏水景,又能感受水面吹来的凉风,清爽宜人。

  如今选择更多了。譬如,来古城的环城河、镜湖新区的水上游线,登船夜游,感受江南水乡的凉爽与温柔。

  越地绿植丰富,它们或遮天蔽日,或蕴含水汽……“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李白笔下的古越荷景延续到现在,演变成十里荷塘的胜景。此处荷花据说有700余亩之多,不论规模还是周边环境都在越城首屈一指。

  当别处被热浪裹挟时,这里连片荷叶如层层叠叠的绿伞撑开,将灼灼烈日滤成斑驳光影。碧叶相接处,清风穿塘过,带着荷叶的清香与水汽的微凉,拂去周身燥热。游客们漫步塘边,乘舟其间,任荷风吹拂,赏景之余更可感受独属于荷塘的清凉惬意。

  竹林避暑效果也是杠杠的。陆游在《夏日》一诗中写道:“柴扉昼掩竹林幽,坐使炎天变素秋。”他在《东湖新竹》的诗中写道:“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民以食为天,夏天自然有各种各样的消暑美食。南宋时期,越地已经有杨梅、李子等瓜果,还出现了荔枝、西瓜的相关记载。比如陆游爱吃李子、香瓜、荔枝等水果消暑。这从“桑落香浮槲叶杯,甘瓜绿李亦佳哉”“驰骑远分丹荔到,大盆寒浸碧瓜香”等诗句可以看出。他还会自制消暑佳品“槐叶冷淘”。

  而民间日常生活中,盛夏水果往往要在冰凉的井水里经过一番浮沉。井水冬暖夏凉,凉气侵入西瓜内部,热量被逼出,西瓜变得清凉可口。绍兴人的夏日美食记忆中还少不了一碗木莲豆腐,木莲豆腐主料系木莲经揉搓而得的凉粉,形似果冻,口感润滑细腻,清凉解暑,老少皆宜。舀满一碗,浇一点红糖水和薄荷汁,别有一番滋味。此外,绍兴还有夏日专属的凉味甜品——冰雪酥。它通体白色,轻咬一口,能依次感受到松、脆、香,含在嘴里冰冰凉凉。它的原料有熟粉、薄荷、赤砂糖和糯米粉等,如今书圣故里品德居仍传承着冰雪酥的制作技艺。

  在陆游的生活里,消暑器具与穿着也满是巧思,他使用瓷枕、竹席、凉榻、竹夫人等清凉之物。今湖北黄冈一带的竹席,被他视若珍品。睡觉时抱竹夫人在怀,为夏日睡眠增添了一份凉爽。在穿着上,陆游会用白葛、黄缣、轻罗等布料制作暑服,这些材质轻、透气性好的布料,让人遍体凉爽。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消暑纳凉更是花样百出。空调、智能风扇等设备,让人随处可以感受清凉,防空洞、地铁等也是纳凉的好去处。有市民感慨,夏天出门都是清凉随行,休憩纳凉更是随处都有新选择。绍兴古城范围内,今年一共向市民免费开放了三处人防工程纳凉点,分别位于蕺山、越王城和府山北,每个纳凉点位都通了水电和网络,备有茶水、桌椅、书报和防暑药品,还举办了非遗市集、研学课堂等活动。

  绍兴地铁1号线从6月1日起就开启了14个纳凉点,每日开放时间与车站运营时间同步。这些纳凉点的位置都处于地铁站内较宽敞的区域,不影响其他乘客通行。纳凉点提供免费饮用水服务,鼓励广大市民自带水杯前来取水。现场还特别设置了书刊架,摆放着各类书籍杂志,还为市民准备了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防暑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