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得活”“管得住”,两张“考卷”拿高分
日期:08-22
■ 记者 陈乙炳
本报讯 昨日一早,迪荡街道经历了一夜后备箱市集喧闹后的街面上,再次恢复了干净整洁。
鼓励商业外摆、提倡延时经营、推动形成夜间经济集聚区……今年,越城大力提振夜间消费,实现夜间经济的百花齐放。而在夜市规模变大、消费业态增多的同时,越城也在公共安全、占道经营、噪声扰民、垃圾落地等管理问题上交出了一张高分答卷。
“我们专门出台了管理方案,明确辖区内商贸综合体、综合文创园、餐饮集聚区等规划红线范围内合适区域,以及主要旅游景点周边适当公共区域等为外摆‘主战场’。”迪荡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还实行外摆摊位审批备案制度,允许商户在规定时间内设置促销、经营、休闲等外摆设施,有序开放电影公园、世茂湖滨、1051文创园、东城意库等100多个外摆摊位。“对违规行为实行‘首次劝导、二次整改、三次退出’管理机制。从目前情况看,商户还是比较配合的。”该负责人说,此前,街道组织开展大型夜间文旅活动——“2025会稽山·仲夏奇趣夜”,湖滨商圈及双街市集10天总客流量突破30万人次,“活动期间,市容秩序与环境卫生都还保持得不错。”
特定区域也有规范管理举措。比如,针对晚上开放的后备箱市集,迪荡街道就明确经营区域、时段和停车规定,推行定时定点潮汐管理模式,确保道路畅通和市容整洁。“我们开发‘迪荡摊有序’小程序,线上开展资格审核、摊位预约、咨询建议,并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每日摊位公示。”迪荡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街道还设立综合服务驿站,安装治安、交通摄像头4组,设置移动机非隔离带和单边临时停车位,增设附近停车场指示地图,解决市民停车问题。与交警、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协同机制,落实“人员定点+机动巡逻”早中晚班机制,实施“小过错、及时改、不处罚”柔性执法。主动对接环卫部门,强化周边环境卫生管理,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由相关部门定期抽测食品及制作环境,对不合格商户分类处理,日投诉量从百余件降至零件。”该负责人说。
记者从迪荡派出所了解到,作为越城区核心夜间经济商圈,迪荡街道存在“场所多、高楼多、小区多”的“三多”特点。“辖区内商业业态众多,光酒吧就有30多家,针对易发的酒后滋事等治安问题,我们创新构建了以行业自治为核心、风险防范化解为关键、政府联动服务为支撑的新型警务模式,护航辖区夜间经济健康发展。”迪荡派出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街道还推动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重点商家共同参与的“夜经济”共治平台,“定期举行平台会商研判会议,强化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及时协调解决噪声扰民、占道经营引发的纠纷。”
不只是迪荡街道,加强对夜间经济的规范管理也是全区层面的自觉行为。越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早早发布《商业外摆指南》,提醒不得占用消防通道、盲道等公共空间,保持摊位整洁。一些镇街也出台个性化外摆方案,如府山街道推出“门前契约”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商业外摆管理办法,明确外摆区域、申请主体、审批流程及监管细则,推动经营活动与城市管理良性互动。
“鼓励发展夜间经济,并不意味着‘放’而不‘管’。”越城区有关人士说,要保证夜间场所安全、便捷、有序,服务和管理必须要到位,“建议管理做得好的部门、镇街及时总结提炼经验,可全域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