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任灵芝
本报讯 近日,“运河水韵共富新样板”入选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典型案例。这是越城区以“焕新一条河、提升一座城”为目标,聚焦“生态筑基、文化铸魂、产业赋能”三位一体,推动千年水道从生态治理到价值转化取得的成果。
由省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发起的这次评选,包括生态修复、生态赋能、生态农业、生态文旅等7个领域28个典型案例及22个入围案例。绍兴3个案例入选,分别为:越城区打造运河水韵共富新样板案例、诸暨市“小珍珠”书写生态经济双赢的共富答卷案例、柯桥区探索稽东香榧“三态协同”解锁水源保护区“两山”转化新模式案例。
越城区坐拥浙东运河绍兴段核心区域,这条千年运河不仅是流动的文化遗产,更是百姓迈向共富的“黄金水道”。越城区以“碧水筑基”为抓手,持续推进运河生态治理,为共富之路筑牢生态根基。针对浙东运河西、中、东三段差异化特征精准施策,充分结合防汛抗洪与城市景观需求,采用生态湿地堤岸、硬质堤岸和生态绿地堤岸等多种形式,修复运河沿线破损的河道护岸、改造自然土坡护岸。
“我们在鉴湖国家湿地公园建成环湖生态缓冲带50余亩,种植乔木5000余株,打造滨水绿道10余公里,有效构建生物多样性廊道。”越城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现在漫步古运河边,步步是景,来我们这儿打卡的游客越来越多,生意比去年好了三成!”昨天,东浦街道一民宿老板李先生笑着向记者介绍。
如今的越城区古运河畔,水清岸绿,一幅“水韵流淌、百姓共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生态蝶变的同时,越城区深挖运河文脉,以“解码历史”激活共富动能。同时,开展运河文化的源头探索与文脉梳理,编著出版“浙东运河文化研究”系列丛书。抢救性保护沿线遗迹,集中收集老石板、老条石作为建筑材料,打造集历史文化、生态美景于一体的浙东运河文化园,建成开放浙东运河博物馆,立体演绎运河2500多年的发展演变史,单日客流最高突破5000人。
越城区还推动农旅融合拓共富,全力打造全省首个市中心千亩方农田样板——东湖·智祚农谷,以土地综合整治为载体,将1700亩抛荒田转化为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量提升至1100公斤,综合效益增长1020元/亩。应用无人机农技、雾耕工厂技术,实现节水30%、减药40%。围绕都市人群微度假需求,有机融合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开发稻田咖啡、共享农场等业态,打造都市休闲农文旅融合典范。
从生态治理到文脉活化,从产业融合到百姓增收,越城区以运河为纽带,走出了一条“水韵赋能、文化兴区、共同富裕”的特色之路。“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运河保护利用,推进‘运河人家’共富示范带建设,让千年运河成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为共同富裕提供更多‘越城样板’。”越城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