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朱灵斐
8月20日凌晨5点,城市还在“酣睡”,沥海综合市场却已是一片热闹景象。询价声、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海鲜区的空气里飘浮着咸腥的海风气息。一排排摊位前,商贩们手不停歇地分拣、陈列,梭子蟹、基围虾……各式海货在灯光下泛着新鲜的光泽。
市场西侧的一处摊位前,48岁的周红斌正弓着腰分拣梭子蟹。他指尖翻飞,断腿的、完整的,肥硕的、瘦小的,被分别归入不同筐中,动作麻利干脆。周红斌与妻子赵英共同经营着这家海鲜摊位,13年来,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从寒冬腊月到酷暑盛夏,他们始终坚守。
“海鲜生意,鲜字当头。”周红斌擦了把额头的汗,打开话匣子。“我们的海鲜都是每天新到的,因此深受顾客喜爱。”周红斌告诉记者,每天深夜,他都要开着小面包车奔波近1小时,去舟山、宁波的渔港进货,凌晨4点多,满载新鲜的海鲜回到市场,再和妻子肩扛手拎,把海货从市场门口挪到摊位。
天渐渐亮透,市场里的人声愈发稠密。饭店采购员拿着清单快步穿梭,市民也来到摊位前精挑细选。砍价声、叫卖声此起彼伏,构成一幅繁忙而充满生机的“烟火”画卷。
早上7点30分,在上虞区道墟街道经营拾陆沟土菜馆的郦彩娟,径直来到摊位前,仔细挑选梭子蟹。“我基本上每天都开车半小时过来,就认他家的货。不光个头大、新鲜,价格也实在。”
海鲜生意红火,但背后是常人并不知晓的辛劳。周红斌的一天,从晚上9点开始。起床、开车、进货,凌晨赶回市场卸货,再和妻子一起陈列销售,直到中午才可以稍稍休息。他伸出手给记者看,只见手指关节粗大发红,指甲比常人短半截,边缘还带着细小的裂口。“夏天泡在冰水里还好,冬天才叫遭罪,手指冻得又红又肿,拿东西都发僵。不过倒省了剪指甲的功夫,天天抓螃蟹、贝类,早磨平了。”他笑着说道。
午后的市场稍显安静,妻子留下看摊,周红斌则赶回家补觉,为深夜的采购养精蓄锐。
不过,对周红斌而言,除了日常看守摊位销售海鲜,他还需和饭店对接联络。他坦言,虽然市场散客很多,但餐馆、饭店、企业食堂等大客户才是他经营的重心,30多家餐饮商户与他保持合作关系。
“大客户对品质要求高,像梭子蟹、膏蟹,必须个头匀称、鲜活饱满。”他拿出记满订单的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柯桥区某饭店:梭子蟹10斤、罗氏沼虾5斤”“上虞企业食堂:扇贝20斤”等。“远点的客户,就找顺风车送,保证他们早上开门就能用上最新鲜的货。”他表示。
从深夜到黎明,从渔港到摊位,周红斌的日常,是无数普通劳动者的缩影。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