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多元治理模式
我市首例专利纠纷调解仲裁案办结
■ 记者 王旭东
本报讯 近日,我市一起转铝塑管接头(PPR)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办结,侵权企业赔偿8000元。据了解,这是我市办结的首件专利侵权纠纷调解仲裁案件,实现了知识产权纠纷多元治理的新突破。
今年6月,市中级法院将一起外观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委派市市场监管局处理:诸暨一家网店销售的产品,涉嫌侵犯了浙江一专利人的转铝塑管接头外观设计专利。在办案过程中,市场监管部门经样品抽检取证并送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鉴定,确定外观专利侵权事实,组织当事人双方进行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和解,签订调解协议书。
近年来,我市主动扛起“枫桥经验”发源地的使命担当,积极探索知识产权纠纷多元治理模式,取得显著成效,相关工作经验今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执法咨询委员会获重点介绍。我市不仅出台一系列关于知识产权纠纷治理的文件,还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两级知识产权执法队(科)全覆盖,市、县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覆盖。同时,市场监管、司法等部门互联互通,共同探索建设“能调不裁、能裁不诉”的“枫桥式”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治理体系,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下沉基层,最大限度推动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就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