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殷俊
本报讯 8月16日下午,浙江美术馆“百年定庵”沈定庵书法作品展现场,来了一位特殊的导览人——绍兴籍知名人士、著名书法家鲍贤伦。他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为观众生动剖析了沈定庵这位绍兴籍全国知名隶书大家的艺术人生与笔墨精髓。现场百余名观众享受到了一场书法鉴赏盛宴。
鲍贤伦以“隶书的当代性转化”为核心,逐件解析沈定庵作品的艺术巧思。他指出:“沈老师的隶书看似方正,实则用笔有讲究。毛笔凌空而下,饱墨杀纸,笔根抵住纸刷行,笔呈翻滚式行走,经常峰尖挑向一边,形成了浑厚、灵动的用笔特色。沈老师的作品宽博、雍容、端庄、高渺,其卓越成就堪称当代隶书大家。”
4号展厅入口处的首幅作品,是创作于2022年的篆书作品《兰亭接武》。鲍贤伦指出,此作虽完成于沈定庵高龄之时,却毫无衰年之气,反而“每一笔都从容不迫”,展现出人书俱老的化境。篆书主体沉稳古朴,而后以流畅的行书落款,两者相得益彰,“章法极好”,体现了沈定庵对整体布局的精妙驾驭能力。
《大吉买山地记》又称《建初买地刻石》,东汉建初元年刻于今绍兴富盛跳山一块崖石上,被誉为金石与书法交织的历史密码。沈定庵临摹的《建初买地刻石》生动鲜明。鲍贤伦的讲解深入到了地域文化与书法技法的交融,比较了汉代碑刻与摩崖刻石的不同:汉碑选材精良,由名家书丹、良工精刻,力求工整完美;而摩崖是根据天然石体材质直接书刻于山体,不可能工整,每个字大小、关系都需要灵活处理,线条往往更显“浑厚苍茫”,笔画中间深刻、两侧毛糙,反而形成一种天然、生动、富有野趣的章法,字里行间仿佛“天然形成”。沈定庵此作捕捉到了摩崖书法的神韵,与流畅的行书题跋形成鲜明对比,不仅是技巧的再现,更是对浙江地区宝贵却稀少的秦汉石刻遗迹精神的深刻理解与传承。
隶书作品《山阴道上人家》,让鲍贤伦感到亲切。他提示观众注意每个字不同的写法。这六个字本身就蕴含着浓郁的绍兴地域意象,“山阴道上”出自《世说新语》,形容绍兴一带山水之美,沿途应接不暇的景象,沈老以独特的书风表现,无疑又是在向故乡风物致敬,笔墨间流淌着对家乡绍兴的热爱。
府山公园“古越龙山”碑(1981),方长结体打破隶书扁势,如剑劈苍穹;平湖“弘一大师纪念馆”堂匾,隶篆交融的肃穆,呼应弘一“悲欣交集”的禅境。这些熟悉的地标,今天以书法的形式集中在“百年定庵”书法作品展中,让人感受到沈定庵书法艺术已成为绍兴人文的精神意象。
“鲍贤伦与沈定庵相识30余载,两人亦师亦友,艺术理念相通,对绍兴怀有共同的乡梓之情。”绍兴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娄东昇表示,鲍贤伦不仅细致分析了单幅作品的用笔、结体、章法特点,更将沈定庵的艺术置于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加以阐释,让这次导览超越了普通的作品赏析,是一次对艺术家人格魅力与地域文化精神的生动诠释。
在浙江美术馆“百年定庵”沈定庵书法作品展现场,鲍贤伦给观众充当“讲解员”。绍兴市书法家协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