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科峰
最近,我市不少大酒店做起了小生意,通过餐饮外摆吸引消费者,琳琅满目的熟食成为古城一道烟火升腾的风景线。熟菜从餐厅走向露天,卫生和品质如何保障?对此,市场监管部门精准施策,向全市餐饮服务经营者发出“外摆经营食品安全强化令”,以六项硬核举措为露天餐桌筑起安全防线。(8月18日《绍兴日报》)
星级酒店的菜品,夜宵摊点的价格,打包外卖的便捷,满足了市民的味蕾,方便了市民的生活,这也是外摆生意能越摆越火的原因所在。然而,当“地摊经济”的活力与“餐桌安全”的底线相遇,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便产生了,即外摆餐饮的品质安全绝不能因场景转移而出问题。
路边设摊与餐厅就餐,看似只是场景差异,实则暗藏多重风险。露天环境下,食品暴露在户外空气中,防尘、防虫、温控都面临挑战;人流密集的街道上,顾客停车秩序等安全问题也相对突出。更让消费者疑虑的是,大酒店里的菜品居然只有快餐店的价格,会不会“降价”靠“降质”?要打消种种疑虑,必须要有规矩打底,如今这六项“强化令”的出台,防止了可能出现的品质、卫生降级,从外摆选址的安全距离、从业人员的健康证明、食材采购的来源可溯到防尘防虫、冷藏储存、加工环节等的措施落实,都划定了品质保障的红线。
制度重在执行,外摆餐饮的监管不能止步于一纸新规,更要体现在日常巡查与常态监督上,职能部门要与外摆餐饮同频共振,腿勤人勤多跑外摆摊点,开展全覆盖式的专项检查,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同时,要畅通投诉渠道,让消费者成为“菜品监督员”,让外摆投诉能得到比餐厅投诉更快速的响应,如此才能形成“违规必查、查则必究”的威慑力。
外摆餐饮从“零星出现”到“规模发展”,考验的不仅是监管部门快速反应的能力,更是职能部门包容审慎的态度,外摆六项“强化令”的出台,充分体现了“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督查不松”的监管思路,同时也带给我们一点启示: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新业态应运而生,许多管理机制亟待跟进,职能部门一定要对新事物新现象保持高度的敏锐性,随时捕捉到监管介入的合适时机,从而快速履行职责,确保市场秩序的规范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