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裘 玮
通讯员 董凌玲 马 丽
古城墙下的青石板路映着午后暖阳,会稽山古香榧群的虬枝舒展着千年绿意,大运河的波光里荡漾着古今交响,绍兴黄酒的醇香飘进巴黎奥运赛场……走进绍兴,这座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正以独特的方式诉说着文脉保护的“法治故事”。
自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10年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一座古城”“一片古榧”等核心文化标识,先后制定了8部地方性法规,构建起具有绍兴特色的“古字系”地方法规体系,为守护历史根脉筑牢法治屏障,也为城市现代发展奠定基石。
从特色选题到立体保护
一城古迹古韵,千年文献之堂。绍兴文化之厚重,堪称举世瞩目。这也意味着,保护传承责任重大、任务艰巨。10年来,绍兴始终围绕“保护与发展”主题,把立法资源投向最具地方辨识度的文化领域,让每一部法规都带着鲜明的“地域基因”。
曾几何时,随着城市化改造和城镇化发展,像仓桥直街这样的老街老巷面临着“拆古建新”的命运。彼时,履新浙江不久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仓桥直街考察调研,他明确指出:“一定要原汁原味地保护!”
2019年,《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施行,开启绍兴“古字系”立法篇章。其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原则,搭建起以“一部法规、一个机构、一项基金、一张清单”为核心的“四梁八柱”,倡导“保护与利用并重”。
自此,古城保护告别无序,9.09平方公里区域开启革新,高楼降层,风貌还原。今年上半年,越城区GDP达683.24亿元,游客超800万人次,同比增长21.3%,“活态保护”让古城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古字系”立法既精准守护“点”,也贯通关键“线”。浙东唐诗之路跨绍兴、台州等地,此前因保护标准不一,难以形成发展合力。2022年,绍兴与台州开展跨市域协同立法,同步发布《浙东唐诗之路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助力唐诗之路系列文旅活动蓬勃发展。“协同立法就像给文化脉络搭了座桥,让散落的珍珠串成了项链。”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有关人员说。
从“点”的精准守护,到“线”的活态贯通,再到“面”的古今共治,“古字系”立法覆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全链条,织就了一张绍兴历史文脉的立体保护网。
从破解难题到赋能发展
在黄酒酿造车间里,老师傅们正按照古法蒸煮糯米。绍兴黄酒一度面临着传统酿制技艺传承弱化、地理标志和证明商标效应不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多重困境。
2021年,《绍兴黄酒保护和发展条例》出台实施,明确黄酒酿制技艺为市级非遗,要求界定地理标志范围,并鼓励产品创新及文旅融合。数据最有说服力:2023年,绍兴规模以上黄酒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3%。2024年,绍兴黄酒入驻巴黎世界会客厅,在国际舞台上擦亮了“中国味道”名片。今年,绍兴黄酒更是入选国家地方特色食品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法治护航”助其重焕生机。
同样因“管用”而焕发新生的,还有号称“第二国剧”的越剧。上世纪末,越剧曾面临“观众老龄化、演员断层”的危机,民营剧团生存艰难。今年1月,全国首部关于越剧保护和发展的综合性地方法规——《绍兴市越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生效,有针对性地规定建立越剧人才培养基地,对民营剧团给予演出补贴,鼓励学校开设越剧兴趣课,将越剧元素融入城市公共空间。
如今,嵊州“村越”火热出圈。就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三届“村越”联赛中,近千名草根选手从田间地头、农家古戏台昂首迈向聚光灯下,真正营造了“人人能唱、处处可演”的浓厚越剧生态。
凭借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古字系”立法让文化遗产保护从“口号”变成“行动”,从“被动保护”变成“主动发展”。
从文化基因到现代文明
市人大法制委员会有关专家表示,“古字系”立法的深层意义,在于将“和合向善、忠义诚信”等传统智慧转化为现代社会的价值内核,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力。
2023年,商务部将55个品牌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凸显出传统老字号品牌面临存续挑战。2025年5月1日,《绍兴老字号保护与发展条例》颁布施行,不仅守护老字号,更助力符合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好企业”创新发展。
再看《绍兴市“枫桥经验”传承发展条例》,其将口耳相传的民间规约上升为可反复适用、跨代适用的长效制度,把“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传统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相结合,把民间智慧升华为现代基层治理的“中国方案”,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新时代得到更好传承与发扬。
眼下,市人大正积极推进《绍兴市名人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立法进程,将鲁迅、蔡元培等名人的精神遗产转化为城市文化标识。此外,历史建筑保护、古桥保护、古村落保护利用等也被列入立法规划。
种种实践证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古字系”法规就像“文化基因转化器”,能将传统价值转化为现代制度。随着更多“古字系”法规的制定实施,绍兴古城文脉必将更加悠长,法治故事也会续写更多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