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尗戈
【事】8月14日下午,府山街道西小路社区热闹非凡,传统、新兴治理力量在这里巧妙融合。聚焦新业态从业者、清扫员等群体,社区组建了两支特色队伍、发布清凉地图,创新基层治理模式。(8月15日《今日越城》)
当基层治理的触角延伸至街头巷尾,那些穿梭于楼宇间的送奶员、清扫于街巷中的保洁工,正悄然完成从服务对象到治理伙伴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重构着基层治理的生态,更彰显着治理智慧的动人之处。
基层治理的本质,从来不是单向的管理,而是多元主体共同编织的治理网络。传统治理模式中,行政力量往往难以覆盖所有治理末梢,社区工作人员面对庞大的辖区范围,难免陷入“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困境。而那些日复一日在固定片区作业的从业者,他们的日常轨迹本身就是最细密的治理经纬。他们熟悉每栋楼的老人作息,清楚每条巷的卫生死角,了解每户居民的实际需求,这种扎根基层的生活经验,正是治理最珍贵的“原生数据”。
治理效能的提升,始于对人的尊重与赋能。社区为辛勤工作的劳动者提供歇脚纳凉的站点,专业服务通过便捷渠道触达一线从业者,这种服务与被服务的良性互动,自然催生出责任与使命的自觉。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治理痛点所在,也没有人比他们更贴近问题发生的现场。送奶员主动留意楼道安全隐患,清扫员随手拍下垃圾堆积情况,这种“随手而为”的治理参与,源于被看见、被尊重的情感联结,而非单纯的任务指派。
契约精神的生长需要土壤的滋养。“契约化”共建,绝非简单的任务分配,而是建立在平等互惠基础上的价值认同。社区为新兴群体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群体则以专业视角反哺治理实践,这种双向奔赴的关系,让治理从行政指令转化为生活日常。在微信群里传递的图片,在站点中交流的信息,看似零散的碎片最终汇聚成治理的完整图景,这种转化的关键,在于找到了服务与责任的平衡点。
基层治理的活力,藏在那些不显眼的细节里。当送奶路线成为民情收集的路径,当清扫范围化作隐患排查的区域,治理便突破了办公室的边界,融入市井生活的烟火气中。这种嵌入式治理模式,打破了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二元对立,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治理体系的有机构成。他们不是被动的任务执行者,而是主动的问题发现者;不是治理的旁观者,而是解决方案的贡献者。
真正有效的治理,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指令下达,而是深入基层的温度在场。当社区站点的凉风吹散夏日的燥热,当双向奔赴的契约联结起人心,基层治理便有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那些看似平凡的从业者,用脚步丈量治理的精度,用热情传递治理的温度,让治理不再是冰冷的制度条文,而成为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实践。在越城这片充满活力的基层土壤上,治理的种子正随着每一次善意的互动、每一次责任的担当生根发芽,最终生长出充满韧性与温度的治理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