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实施“仓桥经验”提质扩面的路径与启示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第11版:理论/实践       上一篇    下一篇

  虞琦

  >>>>>>>>>>>>>>>>>>>>>>>>>>>>>

  必须树立最低程度干预的先进理念,必须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意识,必须顺应彰显文化名城的发展方向

  仓桥直街历史街区现有原住民858户,保存有重要台门建筑43个,形成了较为完整统一的历史风貌,被称为“中国遗产活生生的展示地”。本文通过对“仓桥直街保护利用工作经验”(以下简称“仓桥经验”)的深入调研,以推动“仓桥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使其更好服务于越城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

  “仓桥经验”提质扩面的实践路径

  坚持保护第一,赓续历史文脉,着力树牢科学理念留住烟火乡愁。

  严格管控,加强规划引领。完成编制《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明确“点、线、面”结合的保护模式,对文物保护单位(即“点”)实行原址原状保护,对大运河等河湖水系(即“线”)实行生态修复保护,对历史街区(即“面”)实行修旧如旧保护。重点研究编制《越子城(仓桥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重要织补地块城市设计》。

  申遗牵引,加强整体保护。成立绍兴古城申遗创新中心,承接国际数智遗产研究中心、古城数智化与更新等功能,进一步提升古城整体保护水平。有序衔接名城保护规划、城市总体设计与项目规划建设,古城内统筹完成上大路、迎恩门风情水街等文化街区建设,拓展形成“一城一桥三故里”的空间格局。

  留字优先,加强有机更新。坚持从“拆改留”向“留改拆”转变,重点加强街区内传统风貌、山水格局的整体管控,以“绣花”功夫推行“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深化仓桥直街向南延伸提升方案。推进书圣故里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更新提档,加快形成“仓桥经验”首批复制推广成果。

  坚持活态传承,焕发时代光彩,着力推动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以人为本,推动民生改善。在充分征询群众、专家意见基础上,以“一处一策”开展靶向治理,完成来王殿、司马温公祠、药王庙提升改造工程,推进宣化坊39号(徐光宪故居)等重点台门保护修缮。古城内河每年引流约3300万平方米,水质保持在三类及以上。对8286间老旧建筑安装智能设备,改造电气线路17万米,加快升级古城消防智治平台。

  扎根本土,挖掘文化内涵。深入推进“考古启明星”行动,实施稽中、亭山、塔山等遗址考古,实证越国建都、东汉郡治历史。开展阳明故里传统建筑改造、场地补形等建设,推出“绍兴阳明文化十景”品牌,打造心学圣地新图景。实施鲁迅故里综合保护项目,全景展示鲁迅笔下风情。

  讲好故事,创新展示传播。统筹开展运河文化、越文化、宋文化等25个课题研究,完成出版《绍兴古城地名文化》等8个课题成果集。紧扣名人诞辰重要节点,开展国际性活动,深化大禹精神、阳明心学、鲁迅文化等国际学术交流。举办好赵之谦、马一浮等书画篆刻大师大展,讲好绍兴名人故事,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水平。

  坚持业态融合,拓展发展空间,着力促进文化“两创”激发街区活力。

  彰显本真,探索资源活化。整合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策划“古城四季”主题活动,举办山阴城隍庙会、古城过大年、鹊游七夕奇妙夜等传统活动,组织古城Citywalk、咖啡生活周等时尚活动。探索传统戏曲为形态的“小剧场”驻场演艺模式。设立非遗门店30家,组织非遗集市、研学等100多场,非遗保护发展评估指数居全省第二。

  立足优势,实现差异发展。深入实施解放路“唤醒计划”,投运“府横街小吃、上大路茶饮、府河街酒吧”3个一条街。以古城为核心、运河为纽带,整合沿线古城镇、老街区的文化资源,开发建设“3+1”条水上黄金游线,构建运河文化与古城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良好局面。

  瞄准赛道,创新数字文旅。重点扫描文保单位约10万平方米、历史文化街区30.88公里,丰富古城文化数字资源库,入选国家数据局2024年实景三维数据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应用典型案例“服务数字文化建设应用场景”。开拓“文化+旅游+科技”新赛道,做优古城数字馆、“绍兴古城”APP等线下线上平台,对接网易、腾讯等头部企业谋划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坚持体制创新,实现系统治理,着力构建“社景合一”协同工作体系。

  注重联动,完善组织架构。健全完善以名城委为核心,以市区两级职能部门为基础,由各类国企、属地街道共同参与的上下联动、权责分明、运转有效的工作格局。深化运用“古城大扫除”“马路办公”等工作机制,持续加强风貌管控、店招审批、控违控建和生态治理,推动历史街区闭环化、精细化管理。

  提升效能,强化要素保障。做好资金要素保障工作,提高古城保护基金使用效益,2024年保障约6.5亿元,已拨付4.8亿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博物馆、艺术馆、陈列馆,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制定古建修缮、文物勘察、产业引导等系列政策、办法及标准规范。

  拓宽渠道,整合社会力量。优化“古城守护官”运作,吸纳社工、大学生、民间工匠等志愿者10批146名,累计监督处置风貌协调、文明秩序等问题1600多件。做强“古城青年创客”联盟,强化青年创客服务中心孵化功能,落实创业租金奖励考核办法,累计招引620多家创客入驻古城,吸纳社会投资超3亿元。

  “仓桥经验”提质扩面的经验启示

  树立最低程度干预的先进理念。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应以最小限度介入来最大程度保留原本面貌、原有质地、原有价值。创新提出“保护四原则”,建立仓桥直街“非必要不搬迁”模式,保存绍兴民居特质,契合千年古城综合保护利用的战略方向和总体格局。推进历史街区中的城市功能疏解、肌理风貌修复、基础设施提升,保存清爽宜人的空间尺度、开阔柔和的天际轮廓和均质细腻的街巷肌理,助力成为具有“不易被模仿”核心竞争力的“活的古城”。

  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意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工作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不同于一般古城和古镇保护利用迁出人口的做法,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绍兴古城,在9.0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至今仍生活着常住居民14.2万人。古城保护利用不仅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要让人民群众享受红利,要不断拓展城市发展、民生改善与古城保护利用的“同心圆”,提高配套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

  顺应彰显文化名城的发展方向。通过注重赓续历史文脉,最大程度保留了原住民,保证了千年文化的活态传承。通过充分挖掘古越文化、宋韵文化资源和历史遗存,进一步解码越风宋韵文化基因。通过植入老字号商铺、传统手工业作坊以及各类文化设施,为承载绍兴文脉构建有形载体,让古风古韵在台门深巷中得以传承弘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需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承发展,多层次挖掘名人文化品牌,创新多元化共建共护共享的模式,推动“文脉+业态+生活场景”深度融合。

  (作者系绍兴市名城办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