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养老”新模式,首批迎来9名老人
日期:08-20
■ 记者 吴可蒙
本报讯 昨天下午,在东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护士长任丹丹正轻扶王阿姨站上智能体重秤,仔细记录下她入住后的首次健康数据。“从第一餐起,我们就会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周监测体重、动态调整膳食,让老人安心,也让子女放心。”任丹丹说。
作为全市首家同时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与“养老机构备案证明”的基层医养结合机构,该中心于8月18日正式启用,首批迎来9位老人入住。他们多数为失能或半失能状态,除来自东湖街道外,还有从灵芝街道、迪荡街道乃至柯桥区专程前来的长者。
中心位于住院部3至4层,共设70张养老床位,其中11张自理床位,59张护理床位,所有房间均配备有一键呼叫系统、无障碍卫浴等适老化设施。周边还设有棋牌活动区、心理健康咨询室和阳光露台,以满足老人日常休闲与社会交往需求。
“我们是公建公营,在定价方面体现出一定的普惠性。”相关负责人说,“费用由床位费、护理费和伙食费构成。以特二级失能老人为例,月费约5000元;完全自理老人则为3000元左右。”在服务方面,中心整合第三方专业护工与自有医疗团队,提供洗浴、理容等日常生活照护,以及每日医护巡诊、血压血糖监测、用药指导、疾病诊治等专业医疗服务。通过建立“一人、一端、一码、一档案”智慧化老年人保障体系,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利用“互联网+智慧医疗”,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实时查房、健康护理、健康监测、紧急救助等服务。
家在城区的田阿姨原本住过好几家养老院,她的儿子听说东湖街道这边中心开业之后,看中这里的医疗资源,再加上环境又比较好,于是将老母亲转到了这里。“平时有个头疼脑热,医生随时可以来问诊,方便多了。”田阿姨说。
据了解,为提升辖区医疗服务水平,东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重建。新大楼去年12月正式投入运行,占地2.06万平方米。新增了胃肠镜诊疗中心、毛发诊疗中心、住院部等特色科室。
“周边拆迁项目比较多,人口在减少,为提升医疗资源利用率,同时满足社会多样性养老需求,中心决定探索‘医养结合’项目。”相关负责人说,该项目作为市里试点项目,通过了各部门层层审批,今年3月份,成功列入东湖街道年度民生实事项目,争取到130万元对住院部医养结合中心进行适老化改造,给老人提供安全规范的照护服务。
“‘医疗+养老’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要真正打通资源、做优服务。”相关负责人说,这需要政府、机构、社会多方协同发力。东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持续完善“医疗—康复—养老”一体化服务网络,精心打造“东湖·泽水医养”服务品牌,助力更多老人实现家门口的居安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