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津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抗战文学经典——萧军《八月的乡村》出版90周年。这部小说是最早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作品之一,不仅反映了“九一八”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且记录了抗日英雄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的前身——磐石抗日游击队成长壮大的历程。
萧军,辽宁义县人,1925年,年满18岁的他怀揣报国梦踏入军营,但很快发现军阀部队并非他所想象的那样,而是充斥着黑暗与腐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萧军在沈阳目睹了城市的沦陷,看到东北军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他失望至极。随后,他离开沈阳前往哈尔滨。1932年2月,萧军又一次目睹了哈尔滨的沦陷,受到了极大刺激。这一年,萧军在哈尔滨化名为“三郎”正式开始文学创作,并逐渐和中共地下党员、进步青年走到了一起。
《八月的乡村》的创作,是由一个偶然的来客激起的。1933年5月,先是萧军好友、作家舒群见到了老同学傅天飞,后者在“九一八”事变后随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杨靖宇到南满游击区发展抗日武装,在那里,傅天飞逐渐成为磐石抗日游击队的一名领导人。听着傅天飞讲述的磐石抗日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舒群劝他留好这些“腹稿”,将来把它们都写出来。傅天飞说,咱们两个人,两份腹稿,要保险很多。两人聊了整整一天一夜。第二天,舒群将这些英雄故事又讲给了好友萧军、萧红,他们听后非常感动,让舒群一定要把傅天飞请到家里来。后来,萧红在作品中曾对傅天飞的到来有过描述:“这全是些很沉痛的谈话!有时也夹着笑声”。萧军完全沉醉在傅天飞的讲述中,深有感触,他很想用自己手中的笔把故事里那些可敬、可亲、可爱的人们写出来。不久,萧军便开始动笔创作这部以磐石抗日游击队的故事为基础、以他个人的军队生活体验为素材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1934年夏,萧军与萧红在哈尔滨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于是辗转前往青岛,途中把手稿藏入茶叶筒里才躲过了盘查。同年秋,萧军在青岛完成《八月的乡村》初稿,但一直担心自己写的是否与当时革命文学运动的主流合拍。青岛荒岛书店负责人孙乐文建议他可以给上海的鲁迅先生写信求助。萧军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鲁迅写了一封信。他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回信。在回信中,鲁迅说:“现在需要的是斗争的文学,如果作者是一个斗争者,那么,无论他写什么,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斗争的。”
1934年11月,萧军与萧红来到上海,终于见到景仰已久的鲁迅。后来,萧军根据鲁迅的意见,对文稿进行了再一次的修改。也是在鲁迅的帮助下,1935年,《八月的乡村》与叶紫的《丰收》、萧红的《生死场》一同被列入“奴隶丛书”,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为了安全考虑,《八月的乡村》作者署名为“田军”。
《八月的乡村》出版后,在左翼文坛引起轰动,迅速在读者中产生影响。这部交织着血与泪的作品,把东北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赤裸裸地展现在全国人民眼前,让关内民众看到了东北大地上正在进行的不屈反抗,同时小说也警示着关内不要成为第二个东北。在小说中,萧军驳斥了当时流行的所谓抗战“悲观论”“失败论”,让人们看到中国抗战的希望与光明,正如作品中人物所说:“同志们,快了,出了这个谷口,再过一条河,对面在几个山怀抱里的那个堡子,就是王家堡子——出了这个山口子,就能看到一个炮台,石头堆的,在那边山头上。炮台上面一定有红旗,如果他们要在那里——他们一定有人在这里等候我们……”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手稿库珍藏的《八月的乡村·后记》中,萧军写道:“墨写的历史虽然有时可以被歪曲、消灭;但人民血写的历史是无法、也不可能被歪曲、被消灭的”“人民要生活,就要斗争;要不做奴隶,就要斗争”。90年后的今天,重温这部经典小说,我们依然能够听见白山黑水间的抗争怒吼,能够看见血写的历史镌刻着怎样的铮铮不屈。
作者系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馆员